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鄒曉蔓(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博士)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創建紀念日。每年世界糧食日,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內的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都會開展各種宣傳與紀念活動。2024年世界糧食日的活動主題是“糧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創美好未來”。世界各國應攜手與共,以行動踐行承諾,共同守護糧食安全,為人類福祉與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夯實糧食安全之根基,確保糧食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是底線目標任務,是“國之大者”。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為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今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要實現千億斤以上的新增糧食產能。實現這一目標,穩定播種面積是基礎,提升糧食單產是關鍵。因此,只有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發展,才能實現提單產、穩面積、增總產的目標,筑牢國家糧食安全“耕”基。
第一,推進良田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產能基礎。良田,指肥沃的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面對我國高質量耕地少的基本國情,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補足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有利于聚集現代生產要素,提高耕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實現“糧田”變“良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從中原糧倉到四川盆地,從東北沃土到江南水鄉,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占到19.14億畝耕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然而,部分地區由于規劃不當、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導致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圖紙好看、成果難看”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降低了農民的種田收益。因此,要堅持質量第一,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先將黑土區、平原區、灌溉區的耕地建設成高標準農田。此外,還要鼓勵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全環節管護,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將普通“糧田”真正建設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夯實糧食安全保障良田根基。
第二,推動良種創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密碼。良種,指優良的種子,是糧食生產的“芯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抗逆高產、環境友好、高附加值的新品種不斷推出,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達95%。然而,我國種業仍面臨不少“卡脖子”難題,比如,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挖掘不夠、育種理論方法創新能力偏弱、育種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重大新品種創制能力亟待提升等。因此,既要聚焦農業生產急需,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鑒定、挖掘工作,促進資源優勢不斷向基因優勢和產業優勢轉化,也要聚焦種業創新突出短板,圍繞國家戰略和產業實際,健全多主體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加大育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急需適用的自主創新優良品種,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夯實糧食安全保障良種根基。
第三,推進良機應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裝備支撐。良機,指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裝備,是糧食生產的“得力幫手”。推進農業機械裝備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駕護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已由人力畜力主導轉向機械動力主導的新階段。2023年,我國農業機械裝備保有量近2億套,農業機械總動力超10.7億千瓦,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但是,在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品種、不同環節上,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矛盾依然突出,一些領域面臨“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無好機用”等難題。因此,要聚焦農業生產急需,加快先進適用農業機械裝備研發,提升關鍵核心技術、重要零部件自給率,推進農業機械裝備補短板行動,解決大型大馬力智能機械、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等領域的技術難題,提高一線部署應用水平。同時,還要完善農業機械裝備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開辟急需適用農業機械裝備鑒定“綠色通道”,充分發揮資金和政策效益,推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夯實糧食安全保障良機根基。
第四,推進良法普及,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技術途徑。良法,指先進的農業技術,是糧食生產的“強勁引擎”。4月28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名單,共遴選出10項重大引領性技術、150項主推技術,旨在充分發揮農業技術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如大豆苗期病蟲害種衣劑拌種防控技術、玉米(大豆)電驅智能高速精量播種技術、小麥條銹病分區域綜合防治技術等,有助于優化農業生產模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加快良法推廣應用。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廣泛征集、遴選、推廣、應用先進、適用、安全的農業技術,以良法助力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另一方面,要創新良法推廣模式。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講、手把手教,為農民提供全過程、全環節的技術指導服務,真正做到專家到戶、技術到人、良法到田,切實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遇到實際困難和問題,夯實糧食安全保障良法根基。
第五,推進良制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制度基礎。良制,指現代化的農業經營體系,是糧食生產的“好管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等現象日益突出,“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等問題逐漸凸顯,未來農村“誰來種地”的難題亟待解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破解“誰來種地”難題的必然選擇,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一是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打造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二是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升其規范運行、融合發展、聯農帶農等方面的生產經營水平,推動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三是聚焦主要糧油作物生產和小農戶,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和標準體系建設,拓展服務領域和服務模式,著力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擴面提質增效,夯實糧食安全保障良制根基。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偉大脫貧攻堅精神研究”(22ZDA091)階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