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馨竹(成都體育學院圖書館副館長)
教育發展亟需高校圖書館轉型
圖書館歷來是文獻資源的聚集地,是高等院校的文獻中心,圖書館開展了一系列以“藏書”而衍生的服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國高等教育正經歷著一場深刻變革,特別強調個性化教育和創新性教學,由此而形成的新的學習范式,自主式學習、自助式學習、參與式學習、探究式學習不斷被加強。為實現人才培養的新變化,教育部提出了圖書館建設未來學習中心(Future Learning Center)的要求。這意味著圖書館不再是單一的資源提供者,而是促進知識交流創新、個性化學習的動態平臺。
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技術迭代發展的產物,而是為滿足未來學習需求、優化教育情境和重塑學習支持體系的成果,是積極學習空間在數字環境下演變的產物,其目標是為學生創造多元學習環境,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創造力。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全新學習空間,是整合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所形成的教育資源集成結果,更是圖書館發展的新形態,是深化落實教育數字化戰略工程的重要支撐。
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服務形態
作為基層學習組織,圖書館應依托豐富的文獻信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設施設備,重組、升級、優化圖書館的資源、空間、技術,全時空、全過程、全方位地助力學生學習與自我發展。
首先,建立館內館外系列學習空間,營造無處不在的沉浸式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如重慶大學圖書館,為方便學生就近學習,在宿舍區打造了中式、北歐等多種風格的學習空間,并根據學生專業配置相應圖書,將其命名為松園書屋、黃葛書屋、竹園書屋、蘭園書屋。還在實驗樓、各學院樓棟,引入虛擬現實(VR)閱讀、3D古籍觸摸體驗等現代科技元素,建立了科幻館、聲音圖書館、智慧書屋等多個特色學習空間。這些高顏值、高科技、高適配度的學習空間,最大程度地提供了隨時學習的環境。
其次,識別學習需求,精準推送信息資源與培訓課程,引導學生學習行為。在入學季,提供推薦書單與文獻導讀,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和專業圖書,厚植文化底蘊。課程學習階段,提供以信息素養、科研素養提升的系列培訓,助力學生掌握科技文獻可視化分析的方法,提升應用AI的能力,把握學科動態及熱點。在論文開題階段,提供科研選題、科學研究設計、文獻綜述撰寫等方面的培訓,提升學生科學問題的提煉能力、論文寫作水平。在畢業季,提供考研考公模擬考試系統,就業數據庫等信息推送。如武漢大學圖書館與本科生院,推出了“大學生科研訓練營”系列課程,提供圖書館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等數據庫的檢索、學術論文撰寫指導,全力提升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從入學到畢業,圖書館成為學習加油站,助力學生在不斷前行。
第三,打造開放共享的智慧化創新交流平臺,助力學生表達、探索與創新,促進深度學習與交流行為。規劃設計開展不同活動的場景,配置投影儀、LCD面板、AR、VR等設備,為學生讀書分享、項目研討提供支撐。同時也提供軟件系統,為開展數字學術、創新研究等活動添加動能。如四川大學圖書館推出了基于GenAI的工作坊,為學生提供圖像、視頻、思維導圖等內容生成式AI工具,這些工具不僅拓寬了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視野,使學生能夠以全新的方式進行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還有效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從而在學術探索的道路上獲得更多支持和啟發。同時還應依托圖書館資源,開展大學生信息素養競賽,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英語口語大賽等各類比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鍛煉能力的機會,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建設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的路徑
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是一個充滿活力、創新和智慧的學習環境。圖書館應積極擁抱技術變革下的教育改革,以導學、促學、助學為核心,不斷更新理念、升級技術、創新機制,全面投入到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中。
第一,樹立“以學為本”的建設理念,抓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對讀者行為的多模態混合數據分析,實時監測、整理并分析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各項數據,推測學生學習目的,推送相應資源和服務。通過對讀者學習行為的感知與修正,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并提升學習效果。
第二,應融入更多交互式設備和人工智能系統,以增強學習互動和個性化體驗。通過萬物互聯和虛擬課堂技術,打破時空限制,實現靈活學習;利用虛擬仿真和多模態互動,創設情境化學習環境,提升異步學習的真實感;通過媒體矩陣和網絡交互,促進學習者之間的協作與社交,全面提升學生學習體驗。
第三,以學校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根本,建立未來學習中心價值共創模型。形成圖書館與教務處、后勤處、學工部、信息數據中心以及各學院的價值共識,通過有效的空間運用、教學嵌入等實踐進行價值共筑,不斷提升未來學習中心的服務影響力與育人實效,實現價值共贏,從而推動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已來,圖書館作為未來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景,應緊跟教育改革方向,積極為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和創新性的學習提供新型服務,努力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提供新的堅實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