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蘭俏枝(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一以貫之貫穿于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在今天,這一思想可以為個人構建崇高豐富的生活,為社會創建和諧美好的關系,為國家凝聚堅實廣泛的力量,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致力于為人民服務,構建崇高豐富的個人生活
社會活動是有價值向度的,社會活動正向價值越大,個人所體驗的幸福水平也就越高。崇高感就是一種為社會提供正向價值時所產生的高水平的幸福體驗。馬克思的人生選擇就是通過為人民服務實現崇高幸福體驗的最好詮釋。他從青年時期就確立了遠大的志向——為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而工作。馬克思曾對他的女婿說:“我已經把我的全部財產獻給了革命斗爭,我對此一點不感到懊悔。相反,要是我重新開始生命的歷程,我仍然會這樣做。”時隔一百余年,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馬克思本人的崇高信念和精神上的充實。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同樣涌現出了一批批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優秀共產黨員。譬如,谷文昌1915出生在河南林州,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解放軍南下至福建省東山島,后來在東山擔任縣委書記。讓當地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一直是他的工作動力。東山人民千百年來遭受風、沙、旱、澇災害,谷文昌說“共產黨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隸,不能聽天由命,不能在困難面前退縮!”為此,他和縣委帶領全縣軍民拼搏奮戰了14個年頭,植樹造林、防治風沙、打水井、建水庫、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鹽田……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山舊貌,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個熱愛人民的人,必然得到人民的熱愛。”在谷文昌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時,他會獲得持久的奮斗動力和高水平的幸福體驗,從而實現個體社會生命的永恒。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致力于為人民服務,創建和諧美好的社會關系
在現代社會,為人民服務越來越成為社會運行的原則性需要。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深化和細化,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日益緊密。然而,如果在私有制條件下,那生產資料就歸少數資本家私人占有,生產過程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原則調控,階級矛盾不可調和。而在為人民服務思想指導下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運行原則,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利益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是對以資本為中心的社會運行原則的拋棄,可以消除以資本為中心所造成的資源環境的破壞、浪費,以及人與人之間、人和自然之間的對立等問題,從而使現代社會成為人類和諧美好的家園。
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著鮮明的政治性,有著鞏固經濟基礎的重要作用,也規范著人們的社會關系。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觀念和道德。在社會主義社會,為人民服務是社會道德的核心要求。1955年,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在參觀新中國后,盛贊了新中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并肯定了“友愛變成了生產的原動力”的特點。只有為人民服務成為每個公民的精神準則,社會主義建設才能擁有具有高度思想水平的勞動者,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的初衷、和諧美好的社會關系才能充分實現。
致力于為人民服務,凝聚堅實廣泛的國家力量
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都要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為人民服務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中國共產黨的為人民服務,不同于剝削階級社會的“愛民”。剝削階級愛民是脫離人民的,實質是為了實現更好地剝削。中國共產黨的為人民服務是與人民融為一體的,是真正的和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中國共產黨正是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才永葆先進性,始終具有堅實的凝聚力。也正如焦裕祿、谷文昌的事跡所呈現的“沒有一種事業,比服務人民更偉大;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回報,比贏得民意更珍貴。”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本文為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三題一課教學模式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受北京市學校思政課青年教學名師工作室“楊哲工作室”資助成果;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首屆思政課(含課程思政)教學重難點問題研究項目“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的當代意義研究”(項目編號:JXZNDWTYJXM202208)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