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杜俊華(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重慶大學分中心教授、博導);魏彥(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做好人才工作、發揮人才引領發展作用,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工作。深化人才發展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是重要因素。如何聯系新時代新征程的實際,為青年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是理論工作者應該重點關注和思考的。必須依靠改革激發青年創新源動力,切實讓青年人才這一“關鍵變量”持續轉化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實施更加開放的青年人才政策,構建以人才為核心的創新生態系統
鑒于青年人才的重要性,我們應把培養造就青年人才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采取特殊措施,重點扶持、跟蹤培養,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續不斷涌現出來,為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這就需要不斷完善青年人才的聘用制度和人員交流政策,形成青年高層次人才快速成長、創新驅動的用人機制。
要堅決破除“五唯”,使青年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通過青年人才服務增值化改革,賦能青年人才的引進、流動和配置,實現對青年高層次人才服務事項的一站式整合;加快建立青年人才協同創新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推進科研院所改革,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給予青年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
在此基礎上,圍繞打造“青年科技人才之家”,營造宜業、宜居、宜學的青年人才發展氛圍。具體包括,完善人才引進制度,提高引進青年人才補助標準,增強青年高端人才吸引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設立青年專家工作室,探索設立青年人才引進專項基金,為青年科技人才創造良好的創新工作環境;營造優越的生活環境,建立優秀青年人才一對一跟蹤服務機制,加大對優秀青年拔尖人才住房、子女入學等幫扶力度,強化優質教育、醫療、商業、娛樂等綜合配套設施,讓青年創新人才安居樂業。
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不斷提升青年人才引領創新的能力
加大對青年從事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最重要源頭。加大力度完善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從科學原理、問題、方法上集中進行攻關。在財政投入上,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支持基礎研究,形成持續穩定的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機制。尤其是加大對在基礎研究相關的高校科研院所工作的青年人才創新的財政支持,加大對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性、前沿性技術創新及物理、化學等基礎性領域研究的支持力度。
深入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完善科研成果參與企業分紅、入股等體制機制,激發青年人才的科技創新潛力。鼓勵廣大青年科研人員潛心搞研究,為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更多源頭支撐。同時,加快科研資助模式改革,探索將科研項目分階段資助轉為事前一次性補助,開展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增強科研經費使用效率。
積極為青年人才打造提升創新能力的平臺。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圍繞高校、科研機構集聚區,著力打造一批特色創新生態圈,加快引進一批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吸引青年創新人才、創新團隊、新型研發機構集聚,營造一種追求卓越、敢于超越的氛圍,提升青年科技人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實現更多使命驅動的科研和更具超越性的創新。
引導青年人才提高科研誠信意識,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創新生態
加強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日常教育和引導,將他們的科研作風、科研誠信作為其職稱晉升、年度考核、評獎、評優、出國交流學習的重要考評指標。在對青年科技人員開展定期的科研誠信教育中,既要注重利用許多杰青、青年長江學者的榜樣教育,也要利用警示案例加強科研誠信教育,使青年科技人才勇于奉獻、甘坐“冷板凳”,弘揚好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為科技人才梯隊建設構筑堅實基礎;尊重科學研究特點,為青年人才的科技創新涵養良好生態,形成善待失敗、寬容失敗的社會創新氛圍。
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加強對科研工作的規范和指導,規范青年科技人員科研行為。通過培訓、警示法紀教育、科學倫理教育等,引導青年科研人員增強法律意識,遵守學術規范。深入開展科研誠信自查自糾,引導青年科研人員強化科研誠信意識,開展科技項目日常監管,及時主動糾正科研人員科研作風和科研誠信等方面的問題,對存在傾向性、苗頭性問題的,通過談話提醒等方式指導相關人員及時改正、加強教育。并進一步完善經費管理機制,牢固樹立科研經費公共屬性理念,切實把好經費預算關、使用關和外撥經費關;進一步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健全科研經費監督體系,嚴肅查處科研領域違紀違法案件,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跨部門聯合執法,加大對知識產權違法案件查處、懲罰力度,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科研倫理等行為的相關青年人員的失信行為記入科研信用記錄,并按規定予以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