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沈夏珠(江西師范大學蘇區振興研究院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對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必須提高農業勞動者數量和素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鄉村振興,必須要有與推進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一定數量和較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隊伍。這就要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要通路、通水、通電、通氣、通廣播電視、通網絡、通物流,使農村也具備過上現代化生活的基礎條件。否則,可能就留不住已經適應城市生活的農民工及其二代、大學畢業的農二代青年回鄉就業創業,更無法吸引更多的外鄉人、城里人加入到農業現代化事業上來。不提高農業勞動者數量和素質,鄉村振興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力資源保障。
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必須提高農業勞動資料的現代化水平。從1982年到1984年,中央連續三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對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給予充分肯定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斷完善。1999年修改憲法時,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為“家庭承包經營”。實踐證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承包經營的實行,使中國廣大農民獲得了充分的經營自主權,解放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但是,在人均耕地資源有限地區,戶均少則三五畝、多則十幾畝的耕種規模,難以產生使用現代化農業機械的需要(在農業薄利的情勢下,農民缺少使用農業機械的動力),一些地區的農業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現代化水平進步有限,少數老少邊窮地區甚至延續著幾千年如一日的耕作方式。而當家庭承包經營耕地可以自由流轉后,農村就有了出現種糧大戶或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的良好基礎,現代化的農業機械也會更容易逐步推廣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鄉村要振興,農業必振興,振興農業必須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資料現代化水平。
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必須提高農業勞動對象的質量水平。對于農業而言,最基本、最主要的勞動對象就是耕地農田。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農化工產業快速發展,為我國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和技術支撐。但是,農業生產過程中長期、過度使用化肥農藥易于導致農產品農殘超標、耕地農田土壤污染問題,這勢必導致土地肥力下降(勞動對象質量下降)、產能下降和產品質量下降。在一些農村地區,不少家庭因為青壯年進城務工后缺少勞動力,或因農業薄利不愿意耕種,將承包耕地農田流轉給他人耕種,一些經營者因為耕種的是集體的田地、他人承包的田地,因此缺少長期主義思維,對田地的基本維護做得不夠,致使田地肥力下降、污染加重的問題更加突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鄉村振興,除了要不斷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將各類耕地占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準,確保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5.46億畝外,還必須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提高農田的肥力、產能及其穩定性,切實優化農業勞動對象,夯實捍衛國家糧食安全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條件。
新征程上,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最根本的動力來自農業生產力尤其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指導,切實提高農業勞動者數量和素質、勞動資料的現代化水平、勞動對象的質量水平,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產關系,不斷推進上層建筑改革,實現農業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全面提高農業生產力現代化水平,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