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覃輝銀(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謝冰(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明確了教育強國的基本特征,科學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教育強國”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全面體現了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的具體要求,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指明了目標方向。
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鑄魂之基
思政課作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思政引領力的重要載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載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一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奮力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二要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運用好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發揮好紅色資源育人功能,彰顯思政課旗幟鮮明講政治的根本底色。三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著力推動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改革創新,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以科學理論、正確思想、主流文化、核心價值造就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增強學生對教育強國建設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厚植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筑牢教育強國建設的思想根基。
強大的人才競爭力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要素
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資源。在當今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下,誰擁有優質的人才資源,誰就會贏得競爭優勢和戰略主動權。
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一要始終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持續深化教育體制機制和人才選拔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養和評價模式,優化人才引進和使用政策,著力把我國從人才資源大國提升為人才資源強國,造就強大的人才競爭力。二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戰略屬性,強化人才培養戰略意識,加快推進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化建設,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占據人才競爭的戰略高地。三要鍛造高層次人才隊伍,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加強各類學科建設的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后備人才培養,以一流師資打造一流教育,以一流教育培養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引領創新發展,以創新發展涵養優質人才,培養一批批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強大的科技支撐力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創新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新時代新征程,深入推進教育改革、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化發展,造就強大的科技支撐力對于如期建成教育強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要堅持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教育強國建設,以緊密對接和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創新驅動,聚焦世界科技創新發展新態勢,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和布局,推動科技創新與創業創新深度融合。二要健全科普常態長效宣傳機制,打造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創新、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文化氛圍,充分釋放科技創新活力與生命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硬實力”和“軟實力”,助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三要鼓勵和支持高校加強基礎研究、開展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深化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的協同創新,持續產出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增強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并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同時,也要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強大的民生保障力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價值旨歸
教育是民生之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在享有更公平更優質教育的期盼上。新時代新征程,造就強大的民生保障力,一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屬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把教育公平貫穿于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各個領域、層次與環節,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保障教育公平、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質量、增強教育服務能力,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增強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二要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持續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完善各級各類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堅守終身教育導向,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形成多元開放、靈活兼容、系統完備、有機銜接的中國式現代化教育體系,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實現“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根本性轉變,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三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眾關注的最大民生問題。學校需要開設不同層次的就業指導課程,強化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學生了解掌握就業形勢和政策,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促進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強大的社會協同力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堅實保障
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改革是關鍵。一要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做好前瞻思考、系統布局、統籌謀劃、協調發展,強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頂層設計,整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等各項工作,持續深化綜合改革。二要注重教育與社會各界緊密合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方共同參與、團結協作的教育新格局,構建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學校承擔主力任務、家庭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傳播主流價值的多維立體協同育人模式,發揮強大的社會協同功效。三要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充分運用和發揮數字技術賦能教育的協同優勢,同時防范化解數字技術風險,不斷塑造、拓展、凈化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推動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形成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加文明、更加和諧的數字教育新生態。
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顯著標志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教育資源的國際流動、教育理念的相互借鑒、教學方法的相互學習、教育技術的共享與應用,已經成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必須正確處理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大文章,造就強大的國際影響力。一要圍繞“一帶一路”,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外教育合作與交流項目發展,不斷拓展中國教育的全球“朋友圈”,大力引進和吸收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和人才資源,促進教育理念的創新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提升中國教育品牌的全球知名度、認可度。二要加快構建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在國際交流合作與知識共享中,為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需求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學歷教育、職業培訓、語言學習、文化交流等教育服務,推動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三要立足于我國教育強國建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更多中國方案、貢獻更多中國力量,促進人類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跨越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