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紅艷(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鄉村歷史文化是鄉村居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勞作、娛樂等活動中所創造、積累和發展出來一種精神財富,包括鄉村建筑文化、農耕文化、手工藝文化、節慶文化、飲食文化、民間藝術文化、道德倫理觀念等,是當地人民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和文化藝術結晶。保護和傳承好鄉村歷史文化,不僅是守護鄉村的靈魂和根脈,還有助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鄉村社會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村落治理層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當前,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過程中,借助新媒介技術,一方面鄉村社會與城市社會之間在不斷融合,另一方面鄉村社會也在以各種形式保持和發展著本地的歷史文化。概括而言,當前我國鄉村歷史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由于村落所處地域的差異,各地鄉村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較大的差異性。地理位置賦予部分村落以開放的維度,在這種對外開放的態勢中,當地鄉村歷史文化受到現代化、城鎮化的沖擊最大,保護傳承起來反而更為費力。有些村落比較偏僻,在地理區位上發展劣勢明顯,這種劣勢對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落而言,反而成為保存文化資源的一種優勢。雖然其經濟發展比較緩慢,但歷史文化資源的豐腴性和延續性對后續村落的發展而言,潛在的助力更大。目前,部分這樣的村落借助脫貧攻堅實現了跨地域的文化流動。
第二,不同村落有差異較大的村落形成史。在村落發展過程中,村落的形成史在一定意義上既是一種負擔,也一種資源,諸如以宗族為基礎的村落、以民族為基礎而形成的村落。我們在調研時發現,一個以李姓為主的村落,在村落治理歷史中,擔任村兩委負責人的始終是李氏家庭的人。這個村里建了以族譜為線索的村史館,呈現了村落的文化傳承及其形式,在養老文化方面也做得很好,村落的歷史文化的延續難度較小。但是對小姓的村民而言,參與村落治理的程度就相對變小了。
第三,移民村落或者混雜居住村落是一種新的村落形態。移民村落遷移之后,在地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上都需要重構,脫離了原本村落文化傳承,因而也會有新的文化和歷史形態的重建。混雜村落的形態多樣化,多民族居住的村落,內部可以實現各自的自我傳承,來源于不同村落的混雜村落的村民,也可以依靠各自的社會圈子,重新將原來的文化進行挪移,從而實現自我繼承。
綜上所述,我國鄉村歷史文化具有地域性、多樣性、延續性,是鄉村發展的根基。因此,在鄉村執行公共政策和發展經濟時,要著重考慮鄉村的歷史與文化。否則,鄉村的發展便缺乏依托,無法持續。同時,差異化的鄉村文化也是鄉村發展的潛在資源,值得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各地鄉村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是借助村落的歷史資料,建立村史館,保存歷史文化資源。即以村史館為基點,將村史館作為本地的歷史文化呈現和文化實踐形式進行拓展。各地的村史館有大有小,陳列的內容均以本地的歷史文化和傳統資源為主,各有特色。比如,有些村落村史館的展示內容以家族譜系為主,陳列了該村的歷史來源、文化習俗和移民過程。有些村落則主要以傳統農耕文化的資源為主,包括農具陳列、史料展示和當下的文化活動等。除了上述兩種類型之外,也有村落將村里的古建筑殘片收集起來,通過文化傳播公司的運營,將每個殘片的歷史信息都集納到一個個二維碼上,參觀者掃碼即可詳細了解。村史館對當地村民來說,是一個可以穿越時光回到村落過去的場所;對于外來者而言,則是進入鄉村歷史、感受鄉村文化的窗口。
二是將歷史融入到當下的文化實踐中,使當下的文化實踐動態延續著過去的歷史文化傳統。比如,山西太行山區的某山村通過文化站組織專業團隊表演的方式來傳承小花戲。團隊成員基本是村里的戲劇愛好者,她們不僅定期在文化站表演小花戲,還積極參加縣里和鎮里組織的文藝活動。同時,文化站還將農民豐收節、民俗節日等村里的活動與小花戲的演出結合起來,使歷史文化進入當下的文化活動現場,將歷史與當下的文化實踐在同一維度上展現,在延續和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延展了村落與外部世界之間的聯系。再如,北京郊區的一些歷史文化形式如村落里的詩歌社團、家族的地方戲傳承等,正在以各種形式與文化市場對接,使得村落的歷史能夠進入文化產業的大視野中,獲得新生。
三是通過寫村志的方式保存歷史文化資源。村志的形成方式各異。有些村落采用村支書領銜、村民自組織的方式,按照年鑒的形式撰寫村志。通常,第一部分為村落的歷史緣起、資源概況、經濟形態、人口等概況,第二部分集中描述該地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文化形式,第三部分為村落的文化形式如民歌、故事、傳說等,最后一部分則是當下本村在各行各業的杰出人才。有的村志每隔5年修訂一次。有些村落則邀請專業人士來村里調研,撰寫村志。如某村落為文化旅游村,在發掘旅游資源過程中,發掘該村落的歷史文化可以成為當下旅游資源拓展的空間,但是這些歷史文化資源還停留在口頭傳承階段,缺乏文字記錄,因此特地邀請專家學者對此進行收集整理,編纂村志,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傳承系列。同時,有的村落還組織本地文化傳承者采取視頻和口述的形式,保存歷史,延續文化。
四是結合新的媒體技術,通過各種形式保存鄉村的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隨著鄉村數字化進程加快,鄉村歷史文化的動態化保存有了新的路徑。如北京某村落拆遷后,為了延續村落的歷史與文化,專門制作了網絡虛擬村落圖,村民可以進入網絡虛擬村落,“走進”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巷子和家,“進入”村民活動場所,“觀看”文化活動。通過這種動態的數字記憶形式,村落的歷史文化以另一種形式進入村落當下的生活中,在創新了村落歷史文化發展路徑的同時,也豐富了傳統村落延續的歷史。
對于正在變遷中的村落而言,其歷史和文化隨著村落變遷在發生變化。一方面,這種變化展示著村落在日常生活治理維度的訴求,另一方面,這種變化也預示著一種新的發展機遇。這兩個方面不斷凸顯了鄉村歷史文化的價值,也彰顯了鄉村歷史文化的內涵,由此創新了鄉村歷史文化的發展路徑:建立村史館、延續文化活動、村落歷史的撰寫、數字村落的設計等這些新的路徑,并非是單一維度的,它們交織在一起,正在以多元化的形式促進鄉村歷史文化的演進和創新。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媒體在鄉村治理中的角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