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娜(山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道德虛無主義主張,沒有什么東西在事實上、本質上或先天上是道德或不道德的;道德是人為構建的一套規則和建議。道德虛無主義依托哲學概念將道德虛無化的邏輯合理化,從思想深處破壞道德生活,因而有必要對之進行辨析與反駁。
在《道德的本質》中,哈曼(Gilbert Harman)梳理了一種由科學實在論而達到道德反實在論的道德虛無主義論證。隨著科技飛速發展,這種具有唯科學主義傾向的論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擁躉。哈曼認為,道德實在論之所以不像科學實在論那樣可靠,原因在于倫理學與觀察的關系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學與觀察的關系:當意見是感知的一個直接結果時,就發生了觀察,而道德意見并非感知的直接結果,所以不存在道德觀察。首先,科學假設可在真實實驗中借助觀察得到檢測,這是科學事實存在的證據。換言之,“(自然科學)理論是被世界檢驗的”,而道德原則卻難以在真實世界中借助觀察得到檢測。其次,觀察在自然科學和倫理學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對事實的觀察能成為科學理論的證據,但找不到理由來假設存在可被觀察的道德事實。據此,哈曼認為,科學實在論的合理性在于,自然事實既有通過實驗觀察獲得的“證實性證據”,又有為解釋觀察而假定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道德事實既沒有通過實驗觀察獲得的“證實性證據”,也沒有為解釋觀察而假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因而道德虛無主義者否認道德事實存在是有依據的。
哈曼梳理的論證貌似合理,但它將“觀察”“事實”“世界”全部限定在有利于道德虛無主義立場的范圍,至少犯了三次專設定義的謬誤。同時,該論證在論述道德事實與觀察的關系時也犯了虛假兩難境地謬誤。
反駁一:澄清觀察。觀察既包括自然科學觀察,也包括道德觀察。哈曼將觀察限定為“有意見作為感知的直接結果”,借此將其限定為對物理或化學事件的觀察。但人們在遇到道德事件時,也會產生直接的道德反應、評價等“道德意見”,這也屬于觀察。要解釋此類觀察,就要訴諸道德理由或原則,后者構成的理論體系能用來解釋道德事實,因為道德事實就是與道德有關、難以用道德以外的東西加以解釋的事實。
哈曼以“虐貓”為例區分了兩種觀察,“在一種意義上,你的觀察是孩子們正在做的是錯的。在另一種意義上,是你對這一觀察的思考。道德原則可在第一種意義上解釋觀察,但無法解釋第二種觀察”。他試圖以此將道德評價行為從科學研究對象中排除。但為什么會有“這是錯的”的評價呢?恰恰源自“我擁有某種道德原則”這一道德事實,否則就難以解釋人面對虐貓時的反應。正如道德非還原論者斯德津(Nicholas Sturgeon)所言,道德性質是必須存在的,否則就解釋不了有些經驗現象為何發生。
道德準實在論者布萊克本(Simon Blackburn)指出,“的確由于我們的反應,才說殘忍是錯的,但并非由于我們的反應,殘忍才是錯的”。不過至少,類似于哈曼對自然科學的論證——“你需要假定某些物理事實來解釋觀察,并以此來支持某個自然科學理論” ——我們也不得不假定存在道德事實來解釋道德反應,并以此支持某個倫理學理論。這樣,借用哈曼對自然科學和倫理學類比論證的手法,我們就能得出道德實在論的結論。若要否定它,要么否定論證路徑,承認用自然科學類比倫理學是不恰當的;要么否定論證前提,不承認存在物理事實。前者會直接導致哈曼式論證的失敗,后者則走向全面的反實在論,而科學反實在論是包括哈曼在內的大多數哲學家不接受的。因此,只要肯定科學實在論及在自然科學和倫理學間類比論證的恰當性,就必須承認,道德事實不僅存在且在解釋觀察中起作用。
反駁二:厘清事實。根據“事實”的日常用法,包括道德事實在內的社會事實至少具有與自然事實同等的實在性。但哈曼似乎將事實限定為外在于觀察者的“客觀世界”,這是有利于道德虛無主義的“專設定義”。哈曼認為,從道德原則最多推論出道德感的存在,推論不出道德事實的存在。因為即使沒有看到孩子虐貓,也能基于道德感判斷“虐貓是錯的”。
對此,可從兩方面質疑。首先,道德判斷可表達為假言判斷,“如果孩子們虐貓,就是在做錯事”,哈曼以此斷定,道德判斷和道德事實無關。然而,自然科學判斷也常采用假言判斷,如“如果能在云團里觀察到蒸汽痕跡,那么很可能有質子穿過云團”,那么能據此說“從自然規律只能推論出科學感的存在而推論不出自然事實的存在”嗎?顯然不會。其次,道德虛無主義者否定的“道德事實”是否為一種自然事實?若不是自然事實,二者的研究特點、關系特性也就不同,套用自然科學來類比倫理學就是不恰當的。若虛無主義者是在“與道德相關的一種自然事實”意義上使用“道德事實”一詞,那么他們說從道德感推不出道德事實,即是說道德感與這種特定的自然事實無關。那么,“道德感”究竟是什么?它從何而來?難道它是獨立于事實本身的主觀神秘體驗嗎?若不存在道德事實,就難以解釋道德感。
反駁三:廓清世界。倫理學等社會科學理論也具有事實可檢驗性,并非完全虛構。而當哈曼說“(自然科學)理論是被世界檢驗的”時,他是在說,倫理學不被世界檢驗,因此也就不具真理性。
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盡管二者常常難以區分。自然科學主要被自然世界檢驗,但也不完全是,如物理學原理也在車間里被檢驗。道德理論主要被人類世界的行為、習俗、爭論乃至沖突等檢驗。如功利主義理論在現實領域受阻時,其解釋力就受到挑戰,理論邊緣部分就開始被支持者修改,這種演化與自然科學理論無異。
當自然科學出現一種目前難以在世界中檢驗的理論如“黑洞”時,人們就會觀望。當道德哲學出現“道德水平與神經系統發育有關”這一目前難以在世界中檢驗的極端倫理自然主義觀點時,人們也會質疑。就“理論被世界檢驗”而言,自然科學和倫理學并無太大區別。若從自然科學被世界檢驗可推論出自然事實的存在,則從道德理論被世界檢驗也可推論出道德事實的存在。
反駁四:捋清關系。道德虛無主義者否認道德事實的另一理由是,道德事實對觀察不起決定性作用,因為道德具有心靈依賴性。但難以否認的是,自然觀察也受視力、記憶力、擔憂、期待、偏好或信念等主觀因素影響。如沙佛-蘭道(Russ Shafer-Landau)所言,“任何合理的道德理論都會主張道德真理依賴于行動者的心理狀態”,否則我們“不能對行動者的動機和意圖進行任何一種道德評論”。
虛無主義者會辯護說,自然觀察所受影響可被控制到極微水平,而對同一道德事實的多個觀察常分歧較大,以致令人懷疑是否存在道德事實。但這種區別只是觀察與事實間關系的復雜與穩定程度的不同,而非關系的存在與否。既然哈曼也承認,觀察到什么受制于擁有何種理論,那么道德主觀主義至多說明道德觀察比自然觀察的理論荷載更復雜,無法就此證明道德事實不存在。當哈曼說“道德事實的麻煩在于,我們沒有一種簡單準確的方式用自然事實定義它們”時,他在暗示:要么能簡單準確地定義某類事實,要么不存在此類事實。但這是一種虛假的兩難境地,因為還可以復雜地、不那么準確地定義某類事實。就道德事實而言,“不那么準確”是由道德的多樣性和描述本身的概括性共同造成的。而當討論指向某具體道德事實時,是可以追求準確性的,因為現實具體道德分歧源自波伊曼(Louis P. Pojman)所謂“無知、不成熟、道德不敏感、虛偽或非理性權威”之類可被消除或減輕的情形。因此,道德觀察與道德事實間關系的復雜性并不能成為否定道德事實存在的理由。
綜上,以觀察為切入點、從科學實在論出發的哈曼式道德虛無主義論證是不成立的。道德觀念或原則對道德事實具有描述性,道德判斷具有類似科學判斷的確證力量。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