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12月15日,由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學術論壇”在武漢舉行。來自全國2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百余位專家學者、青年學子與會交流。會議旨在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探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以及實踐路徑。
(1)更好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特點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作為明年的重點任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榮樞認為,新時代的體制改革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有效解決了多領域的全球性難題,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丁曉欽指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科技創新支撐等,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梁偉軍以“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意涵與發展路徑”為題,認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是實現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
湖北工業大學教授華倩從技術滲透、資本操控、觀念滲透和數據霸權等方面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安全風險,提出需加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韓民春從工業機器人對就業的影響談起,認為和諧勞動關系和穩就業促進機制在應對這一挑戰中展現了獨特優勢。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楊云霞指出,勞動法確立了尊重勞動、勞動成果共享和扶弱平權等核心價值,未來應通過法治建設更好地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目標。
(2)掌握“橋和船”,著力推動理論創新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顏鵬飛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視角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分析及其現實意義。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為理解社會發展提供了整體性框架。
清華大學教授肖貴清指出,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其理論支點在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湘潭大學教授吳家慶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保障。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簡新華對守正創新進行了學理性解讀。他指出,通過明確“正”與“新”的界限,能夠為理論創新提供可靠依據。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丁俊萍教授系統闡釋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六個堅持”原則的重大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汪世錦從三個方面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路徑:從理論與現實的交互中展開,對黨的重大理論觀點進行深入研究和闡釋,明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的關系。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波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等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教學與研究》編輯部主任王赟鵬指出加強頂層設計、利用新技術工具以及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闡釋與傳播的重要路徑。
(3)創新教學提升思政課實效性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龍兵指出,通過實地參觀紅色遺址、見證發展成就等實踐,能夠增強青年學子的“四個自信”,培養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慶華教授結合地方實例,討論了如何通過創新教學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把思政課“講活、講深、講透”。
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榮軍探討了如何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認同。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簡繁副教授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有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定力、學習借鑒世界馬克思主義的胸懷、引領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信心。(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勝)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