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李彬)12月23日,由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國際關系學院文化與傳播系、華僑大學智庫工作處、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新時代大國關系與認知域安全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研討會開幕式由國際關系學院文化與傳播系主任紀仲慧教授主持,國際關系學院副校長畢雁英,華僑大學校長吳劍平和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支庭榮致辭。
畢雁英對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并指出在世界進入新一輪重大變革期的背景下,本次研討會的意義重大。在美國炒作“國強必霸論”、“文明沖突論”的話語霸權下,要筑牢維護國家安全防線,把握認知戰的本質,洞悉認知戰規律特點,履行維護國家安全使命。
吳劍平在致辭中介紹了華僑大學的僑校特色,并指出學校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學科建設,圍繞涉外安全、華僑華人與海外利益、兩岸融合發展這三大關鍵領域深入開展研究。此次研討會聚焦新時代大國關系與認知與安全研究,不僅是一場學術的盛宴,更有助于服務國家安全戰略工作。
支庭榮表示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局的時代,學科邊界日益模糊,這要求我們通過研究手段和技術創新,基于學科交叉研究去探索新發現和新工具,將國際傳播和國際關系結合起來,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新的路徑。

本次研討會分為兩個環節進行,第一個環節,由國際關系學院科研處負責人劉中偉主持。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姬德強教授以“網絡空間地緣政治:話語博弈與傳播關系”為題,關注互聯網空間內的話語博弈的問題。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吳非教授,則進一步闡述了地緣政治背景下媒體外交中認知戰的變遷歷史。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毛湛文、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馬立明副教授和國際關系學院文化與傳播系鐘厚濤副教授則分別圍繞衛星新聞、美國智庫和涉臺議題揭示美國認知戰的運行機制。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吳小坤,通過構建情緒傳播模型和實證檢驗,發現了網絡大規模情緒涌現的產生機制。《現代傳播》雜志編輯部主任劉俊、《對外傳播》雜志執行主編孫墨笛和《新聞與寫作》雜志社編輯王玨進行點評和總結。
研討會第二環節,由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黃日涵教授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謝韜認為,特朗普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思想根源是漢密爾頓主義和杰克遜主義的結合;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樓春豪、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政治經濟室主任張華和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文晶則分別分析了印度、臺灣當局和美國認知戰的主要工具和手段特點,并提出應對策略;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維準教授則以人工智能切入認知戰的研究,發現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內容在文本、敘事與情感三個層面展現出極化情感動員和認知戰趨勢;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祎基于LDA模型發現,目前學界關于認知戰的研究主要圍繞概念內涵、操作手段、作用機理、發展動態和應對策略這五個方面展開。《國際安全研究》雜志主編譚秀英和《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副主編羅潔進行點評和總結。
國際關系學院校長胡繼平教授在會議總結發言中,指出當前國際局勢波譎云詭,復雜性與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強,大國關系面臨深刻調整與重塑。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揭示和應對認知域的風險和挑戰,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對此,需要聯合全國高校優勢學科力量,以及海內外媒體、智庫、企業等社會力量,助力國家認知域戰略選擇。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