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彭豐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建立在各民族歷史上長期密切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共同性的基礎上,包含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心理認同等諸多方面。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演進歷程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壯大的根基與源泉。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以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為基礎,夯實歷史文化根基。
扎根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土壤
中華民族共同體根植于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蘊含強大、堅韌、綿長的生命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堅持以“兩個結合”為指導思想,扎根于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情況、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高度重視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闡釋和運用。
“兩個結合”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也是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基本方向。“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尤為重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通過長期緊密的交往交流交融而自然形成的,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飽含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思想文化養分,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重要根基與源泉。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高度重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研究,加強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傳承和轉化利用,深入研究“大一統”思想及其現代價值,重視中華文明的賡續發展,傳承和發展崇尚統一與和平、以民為本、“為政以德”的中華民族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唯其如此,才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賦予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為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夯實學術根基。
遵循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
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確保其科學性、完備性的重要基礎。
歷史邏輯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底層邏輯、基礎邏輯。要理解和闡釋今天中華民族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必須高度重視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從歷史中尋找答案,總結規律,汲取經驗,獲取啟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歷史上各民族長期緊密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從歷史邏輯出發,從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入手,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牢牢抓住在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共同性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的主流趨勢,系統梳理中華民族從孕育萌芽、初步形成、發展壯大、基本定型到實現飛躍的歷史過程,厘清中華民族從多元到一體的形成脈絡。同時,深入分析探討各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生產中逐漸凝聚成牢固的中華民族實體這一歷史事實,闡明“大一統”思想和正統觀的重要作用,從歷史視角探尋中華民族由多元匯聚為一體的內生動力,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演進全面、科學的敘述,揭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根本原因。
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理論邏輯,進一步明確中華民族共同體基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不斷充實和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框架,構建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理論體系,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形成立得住、說得通、傳得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
加強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
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加強學科建設,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打造良好的學科平臺,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奠定堅實的學科基礎。
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涉及歷史學、民族學、政治學、哲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多門學科,具有突出的跨學科屬性和綜合性特點。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打通學科壁壘,把準研究方向,形成科研合力,推動各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其中歷史學、民族學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研究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進程、演進規律等重大理論問題、基礎問題意義重大。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也是歷史學、民族學的傳統研究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研究優勢和深厚的學術積淀。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重點要加強歷史學、民族學學科建設,加大歷史學、民族學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合理配置相關資源,確保歷史學、民族學等相關學科的健康發展,為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提供堅實支撐。必須擺脫西方學術話語體系的錯誤影響,積極培育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學”,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體系,推出立足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實踐、回答中國問題的原創性理論成果,各學科協同合作,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
人才隊伍是學科建設成敗的關鍵。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領域的人才培養,激發廣大專家學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打造一支政治可靠、學術一流、視野開闊、學風嚴謹、具有強烈的學術使命感、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科研隊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特別是要加強對青年專家學者的培養,扶持冷門絕學學科人才,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成長空間,把好方向、搭建平臺、創造機會,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事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歷史是現實的基礎,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歷史研究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系統的根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以“兩個結合”為指導思想,扎根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厚土壤,遵循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尤其是要重視歷史學、民族學的學科建設,關注冷門絕學學科的發展,推動各學科交叉融合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發展創新,在歷史研究的視野中加強對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研究闡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學術根基。這需要學術界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