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韓召穎(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發展速度令人目不暇接,驚嘆不已。人工智能在語言理解、圖像處理、邏輯推理等領域表現出了超越人類的能力,開始影響乃至重塑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人工智能是否會最終替代人類的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盡管人工智能可以相對容易地完成一些對于人類來說比較困難的任務,比如生成語言、創作詩歌、寫作報告,但一些人類能輕松完成的事情,實際上對于人工智能來說卻非常復雜,仍無法完成。雖然人工智能可以成為研究者的輔助工具,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人類研究者。人工智能仍然做不到像人類研究者一樣提出新的研究問題,缺乏人類所具有的批判性思維,無法進行真正的理論創新,產生新的科學知識。雖然人工智能還在飛速發展,不斷推廣應用,但人類通過不同階段的教育獲得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將越來越重要,成為核心競爭力,促使人類研究者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分析解釋問題的本質,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產生新的知識,實現科學知識的創新。因此,批判性思維仍然是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創新的關鍵。
發現新的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是批判性思維過程的第一步。無論是人文學科還是社會科學學科的創新研究,都始于問題意識。研究者只有提出新的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才能做出產生新知識的創新性研究。愛德華·卡爾在《歷史是什么》中強調了問題意識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歷史學家并不是被動地接受事實,而是通過提出問題和假設來主動選擇和解釋事實。他主張,歷史學家應意識到這種主觀性,在研究中保持批判性思維,避免簡單化或片面化。由此可見,問題意識對于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性。
在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問題意識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南開大學陳洪先生的新著《出仙入凡說封神》以嚴謹、嚴肅的學術研究為基礎,深入淺出地揭示《封神演義》深層的、有趣的內蘊,通過對《封神演義》這部文學作品的研究,增進了對相關中國文化傳統的了解。這樣一部定位于文化普及的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著作,其中卻貫穿了作者鮮明的問題意識。例如,姜子牙的歷史地位經過了哪些曲折變遷?神秘散仙陸壓與陸西星有何關聯?哪吒何以成為“魔童”?黃飛虎與關羽的形象有何相似之處?《封神演義》與《西游記》孰先孰后?陳洪先生也對上述問題作出了適當的解讀。正因如此,《出仙入凡說封神》才會成為“一部有知識、有思想、有可讀性的文學/文化讀物”。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往往源于研究者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在《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中指出,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總是伴隨著異常現象,即與理論預測不符的觀察或實驗結果。他認為,“科學在異常的海洋中前行”。這同樣適用于社會科學的研究。在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的考察中,社會科學研究者憑借自己的好奇心和興趣,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會發現與現有理論或常識解釋不一致的異常現象,由此提出新的有價值的研究問題。
發現新的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是向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創新邁出的重要一步。新的有價值的研究問題需要能夠反映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并在理論上提供新的解釋框架。中國悠久的歷史與豐厚的文化傳統、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包括國內和國際社會實踐),為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充裕的素材。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實踐,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既需要解決社會變革出現的現實問題和應對挑戰,又需要進行學理性專業化的理論闡述。源自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概念難以涵蓋中國實踐中的特有現象,不足以為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也缺乏充分的理論解釋。因此,基于問題意識的中國社會科學知識創新,需要從中國實踐的特有現象中概括出新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批判性思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尤其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歷經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啟蒙運動,批判性思維在19世紀和20世紀逐漸系統化,并在教育和科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后期以來,批判性思維在教育和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應用,被正式納入教育體系。許多國家將批判性思維作為教育目標,1983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系統開始要求所有學生必須選修一門批判性思維的課程才能畢業。進入21世紀,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把人類推進到一個信息產生和傳播速度極快、數量龐大的時代,虛假信息泛濫,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201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啟動一項專門研究批判性思維的項目,研究如何在正式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幫助學生在以知識和創新為基礎的全球化現代社會中取得成功。
批判性思維在科學發現和知識創新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解決復雜問題和創新思維的重要工具,可以幫助研究者辨別信息真偽、應對復雜問題,推動知識進步和創新。通過質疑和反思,提出新的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只是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批判性思維”既有“批評”的含義,也包含“評論性的分析和判斷”的內容。批判性思維是一個過程,它不是停留在質疑和反思的層面,而是要能夠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并發展既有的理論知識。它通過質疑現有理論、分析復雜現象、提出新的視角和方法,為科學研究注入了活力和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幫助科學研究者設計問題研究思路,提出需要驗證的研究假設,搜集和分析用來驗證假設的事實或者實驗數據,識別可能存在的假象或偏見,對假設進行驗證,并解釋機制。這一過程通過分析、評估、推理和論證,憑借可靠證據證實或否定假設,得出結論,形成合理的判斷,推動科學理論的發展完善。
盡管對假設進行驗證和論證、得出結論的過程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內容,但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準確有效表達,實現具有說服力的交流,則是批判性思維過程不可或缺的最后重要環節。這就需要研究者具備問題研究領域的本學科及相關其他學科的知識背景,能夠精準把握研究中運用的概念或借鑒其他學科提出的新概念。就此而言,充分掌握既有概念和相關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成功進行交流的另一關鍵因素是語言,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交流同樣重要。如果是跨國交流,還需要對他國的語言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批判性思維是科學方法的基礎,在科學知識的不斷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不只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同樣如此。所以,不僅在理工科(STEM)領域,而且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批判性思維技能也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例如,寫作技能既包括寫作的訓練,也包括在具體的場景中運用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訓練;對于歷史學研究者來說,則需要能夠提供充分的史料作為證據,并做出符合邏輯的論證。
批判性思維推動了學科發展和進步,不僅是自然科學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創新的驅動力。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引起人們對人類知識創造是否會被替代的擔心和焦慮。雖然人工智能將來會越來越強大,甚至代替某些繁瑣的工作任務,但是,基于其工作原理無法克服的缺失,例如,缺乏自主提出問題的能力、真正的理解力和具有明確目標等,人工智能還不能真正進行思考,它可以成為人類在眾多不同領域的工具或者助手,卻不能完成自主知識創新。真正的思考需要具有自主意識、目標驅動、理解力和調整適應能力,批判性思維在人工智能來臨的時代對于創新性研究更加至關重要,是科學知識創新必不可少的。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