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曉薇(武漢輕工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廣告學系副教授)
自2013年1月起上海、杭州、南京陸續獲批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至2024年12月17日,中國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范圍增至54國,入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由原72小時和144小時均延長為240小時(10天),同時新增21個口岸為過境免簽人員入出境口岸,并進一步擴大停留活動區域。
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簽政策,是中國政府為了便利外國人出入境、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而實施的一項政策。該政策在境內外廣受歡迎,引發熱烈反響。據最新統計,2024年1月至11月,我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2921.8萬人次,同比增長86.2%;其中通過免簽入境1744.6萬人次,同比增長123.3%。目前已有50余萬人次外國人享受該政策便利。
入境中國游的文化偏好——刻板印象與形象重塑
長期以來,部分外媒在政治、經濟因素的雙重驅動下,長期無底線扭曲中國國際形象,妖魔化報道中國。他們通常通過報道濾鏡、事實拼貼等手段,扭曲事實,試圖建構出一個西方中心主義下的中國形象,為外國受眾編織了一個信息繭房,使他們對中國持有片面甚至誤解的刻板印象,導致許多外國游客對于來中國旅行一事缺乏興致。然而,到了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受眾基本養成深刻、不可逆轉的社交新媒體新聞消費習慣,自行選擇社交新媒體消費平臺與產品,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同時,全球化的社交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打破了這種信息壁壘,讓世界聽到了更多的中國聲音,看到了更豐富的、更真實的關于中國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海內外社交新媒體平臺因其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它們根據用戶的興趣和偏好精準推送相關內容,有助于將中國過境免簽政策信息精準地推送給對中國旅游感興趣的用戶群體,提高傳播效果。另外,社交平臺還吸引了大量年輕用戶群體,他們更加開放,樂于嘗試新鮮事物,對中國傳統地方鄉村文化、特色美食、非遺手作、國家公園等感興趣。通過社交新媒體平臺傳播免簽政策和中國美景美食,能夠并激發他們的旅行欲望。例如,今年年初,在首個“非遺版春節”的引領下,“China Travel(中國游)”再次掀起高潮、燃爆全網,更多海外游客來到中國,親眼見證了開放、自信、文明、安全的中國。在這其中,不乏一些短視頻愛好者,他們記錄的“中國行”視頻不僅在中國以外的社交新媒體上大火,更收獲了一大批海外網友的觀看和點贊評論。
可見,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方面,全球化社交新媒體的參與能夠充分利用海外民間敘事的力量,為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開辟新的路徑。例如,我國國內許多“網絡達人”發布的中國鄉鎮生活和非遺項目手作的文旅短視頻快速在國內外社交新媒體走紅并持續傳播,引來大量關注與好評,在西方營造的媒介霸權上撕開了口子,進一步重塑了中國國家形象。與此同時,一款火爆全球的3A大作游戲《黑神話·悟空》同樣帶火了山西等地的名勝古跡,入境游客紛紛到訪景點打卡名勝古跡,體驗中國文化。這些案例說明,在社交新媒體國際傳播空間中,傳播結構去等級化,受眾更愿意認同和接受個人之間的“鏈接”,因而國家形象的傳播也更有賴于多元主體的塑造。
中國國家形象對外重塑的持續思考
社交新媒體使中國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的主體多元化、內容多樣化,信息篇幅短、速度快,跨國傳播成本降低,互動性增強。國際傳播需要借助社交新媒體,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同時引導更多優質傳播內容持續塑造中國國家形象。
加強文化認同與傳播中國聲音。從游客“立體豐富、多姿多彩”的視頻分享,到“China Travel”的爆火全球網絡,我們看到了一種由社交新媒體將民眾親身體驗與中國各類IP聯結而成的跨文化傳播方式。我們要進一步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持續在海內外重塑中國國家形象。
持續培養社交新媒體國際傳播人才并加大財政支持。通過各級財政支持與社會各層次教育滋養人才,讓中國涌現出更多懂得新媒體傳播的人才。同時,通過社交新媒體進一步提升非遺、音樂、游戲、動畫、AI等各領域人才的國際傳播影響力,形成中國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的良性循環。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國際話語權。社交新媒體時代讓世界各國更多的人更真實地認識中國,更多的外國人來華體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加強中國自身的國際傳播敘事能力,建立危機傳播輿情監測系統,對文化誤讀事件實現24小時快速響應,利用全球化社交新媒體擴大網絡口碑傳播。
打破中外社交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差。合理利用海內外社交新媒體講好海外華人華僑、留學生及海外工作人員的中國故事,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便展現中國故事的多元面貌,更有效地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逐步改變國際上的刻板印象,著力讓更多的海外受眾認識更真實的中國。
形象重塑任重道遠。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任何一個良好形象的樹立都需要持久的策略性塑造。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在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美西方對我國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同時,有些海外媒體機構抹黑中國和制造虛假新聞的行徑更加變本加厲,試圖進一步讓中國形象受損。面對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我們更要冷靜分析虛假新聞的傳播動機,利用各種社交新媒體資源,最大程度地澄清事實,讓世界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營造良好的國際交流環境。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