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懷杰(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政協聯組會上指出,要聚焦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德育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德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在建設教育強國的道路上,如何將德育有效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是亟待探討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命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當今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交流合作與價值觀沖突并存,西方國家長期對我國進行價值觀滲透,新時代我國德育工作意義重大。在當今德育實踐中,德育實踐往往作為獨立課程或板塊,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的關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斷裂,影響德育工作深入開展。由此,需要開展探索,有效將德育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
理論是時代的產物。德育在五育中處于靈魂地位,為智育、體育、美育、勞育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將德育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是指通過系統化設計與價值滲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規范等德育要素有機融入知識傳授、實踐體驗等環節,形成以德育為引領的五育融合教育生態。其本質是通過 “五育融合” 實現立德樹人目標,使德育從獨立課程轉化為貫穿教育全領域的隱性價值引領。實踐是理論的目的,要有效將德育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全過程,需要以德啟智、以德健體、以德潤美、以美促勞,形成以德育為引領的“五育融合”教育生態。
以德啟智,以智鑄魂。智育是通過系統的知識傳授和思維訓練,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邏輯思維和創新意識的教育。要堅持以德啟智的正確導向,發揮德育對智育的價值引領作用,需要在智育中以學科知識為載體深化道德認同。
要深入挖掘和運用學科知識所蘊含的道德元素和思政元素開展教學。例如在文學類課程中,通過唐詩宋詞的解讀和分析,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在史學課程中分析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的信念;在理工類課程融入科學家治學精神,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術定力。
要以鮮明的道德判斷指導學科教學的開展。例如在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的講解時,鼓勵學生探討人工智能的“界”“限”“度”,教師在講授技術的同時要明確工具為人服務的鮮明主體性導向,避免“唯技術論”的錯誤思想蔓延,幫助學生在提升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科技觀、價值觀。由此,在深入挖掘和運用學科知識所蘊含的道德元素和思政元素開展教學的同時以鮮明的道德判斷指導學科教學的開展,實現以德啟智,以智鑄魂。
以德健體,以體強魄。體育是通過對身體的鍛煉,促進學生體質健康與運動技能的發展的教育。要堅持以德健體的正確導向,發揮德育對體育的引領和激勵作用,在體育中以體育精神塑造健康人格。
要學習體育活動、體育運動的核心價值與精神。例如了解和學習奧林匹克“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并以此為指導體育實踐開展的重要精神之一,促使學生在體育競技中學會尊重對手、珍視友誼、遵守規則,進而將這些品質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塑造出正直、友善、有責任感的人格特質。
在體育實踐中加入德育內容,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錘煉其良好的品格。例如在體育運動的開展中,加入規則教育,讓學生了解規則、敬畏規則、尊重規則;加入團結教育,讓學生身體力行明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提升溝通、團結能力;加入挫折教育,讓學生學會如何面對體育競技的失敗,進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確面對挫折。通過體育實踐中的培養,將錘煉的良好品質融入日常生活,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格,實現以德健體,以體強魄。
以德潤美,以美潤心。美育是通過藝術教育與審美實踐,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藝術表現與創意表達能力的教育。要堅持以德潤美的正確價值導向,發揮德育對美育的引領作用,培養正確的藝術觀和人文情懷。
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美育實踐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文藝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讓學生認識到文藝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在美育實踐中要培養學生藝術創作力和藝術表現力,鼓勵學生用藝術表達社會關切,創造根植于人民、反映社會問題、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要選取真善美的藝術作品啟潤人心,傳遞正確價值觀。要選取立足于生活、承載社會道德規范與人文情懷、具有良好藝術審美的作品開展美育實踐,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塑造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動的藝術表現力。由此,在美育實踐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文藝觀,并選取體現真善美的藝術作品傳遞正確價值觀,實現以德潤美,以美潤心。
以德促勞,以勞樹人。勞育是通過勞動實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勞動技能、職業素養,培育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創造的價值觀的教育。要堅持以德促勞的正確價值導向,發揮德育對勞育的引領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與扎實的實踐能力。
以勞動精神培育為核心,構建價值認同基礎。要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充分挖掘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核。要在勞動教育中傳達“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最光榮”等正確思想,幫助學生樹立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等正確價值認同。
以勞動實踐為載體,實現德育的深度滲透。勞動實踐的開展中,要注重在勞動崗位上培養責任意識,在勞動項目中進行價值引領,在勞動服務中培養良好品格。將德育要素融入勞動實踐中并進行系統性、有計劃地引導和教育,以活動為載體踐行實踐育人,培養學生良好品德與人格。由此,要以勞動實踐為載體、以勞動精神培養為核心,實現以德促勞,以勞樹人。
將德育有效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構建以德為先的五育并舉教育生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要通過課程思政挖掘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價值基因,也要借助勞動實踐、體育競技、藝術創作等載體實現德育浸潤。唯有將德育融入知識傳授的邏輯鏈條、技能培養的實踐場景、審美體驗的情感共鳴,才能真正培育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梁世豪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思政專項(23VSZ141)、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馬工程專項(CSJJ24MGC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