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游楠(北京科技大學),田開元(軍事科學院)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們受到氣候變化、能源安全、恐怖主義等全球性挑戰,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疊加。大國博弈和地緣競爭愈演愈烈,國際和平和安全赤字有增無減,全球安全治理困境不斷凸顯。
面對“世界需要什么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的時代課題,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鄭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彌補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國方案。全球安全倡議的內涵豐富,倡導團結、合作、共贏的精神,為動蕩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全球安全倡議超越于西方舊式安全觀,致力于走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路子。
落實全球安全倡議,要追求對話而不對抗
千百年來,盡管人們都渴望要持久和平,但戰爭和沖突時有發生。在國際社會,對話協商是構建普遍安全的基本方式。中國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實現和解,是踐行全球安全倡議、應對安全難題的生動寫照。與之相對的是,一些西方國家開展對話協商,卻是在其打不贏時的權宜之計。個別西方國家看似要促和談,但背后強權霸凌的邏輯依然存在。這是因為個別西方國家尋找“假想敵”的步伐從未停止。
和平是全人類共同價值中的最高價值,全球安全倡議對西方地緣政治安全理論進行了揚棄超越,用團結協作代替分裂對抗,而這源自于中華文明崇尚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理念。中華文明強調辯證思維,天下一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哲學。2023年,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議,致力于樹立平等的文明共存觀。戰爭和制裁換不來和平,必須摒棄“非友即敵”的姿態。中國在處理多個問題上,始終堅定的做化解危機的斡旋者,主張加強政治對話、和平談判,協商化解分歧,努力將“對抗型安全”轉向“共生型安全”。
落實全球安全倡議,要做到結伴而不結盟
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可以共同參與全球安全治理。因此,落實全球安全倡議要堅守公平正義,要通過符合人性、平等協商的制度安排,實現各國的權利、機會和規則平等。反對大國支配,突出安全治理規則的公正性。個別國家反復加群退群,合則用、不合則棄的行為,挑戰基于聯合國的國際制度秩序,損害聯合國權威。
全球安全倡議倡導結伴,是要結交朋友,不斷打造立體化的朋友圈;而結盟的思想是不斷在找敵人。霸權國紛紛鼓吹所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強調安全不可分割,實際上只是針對其聯盟內部成員國。個別國家不斷推進“印太戰略”,不斷構筑美英澳聯盟(AUKUS)、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英加澳新共享情報的“五眼聯盟”等遏制中國的“小圈子”。實際上想以少數國家的“幫規”取代被各國共同遵循的國際法,這是破壞國際公平正義的。
真正的多邊主義以集體安全路徑實現全球安全,“集體安全”是建立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原則基礎上。強調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同樣重要,以整體性的方式保障各行為體的生存。中國政府一直都是真正的多邊主義的踐行者,一方面,中國致力于對現有的國際平臺進行存量互動,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準則;另一方面,還積極探索對國際社會的公共產品進行增量供給,在國際規則框架內推進改革。中國通過G20峰會、金磚國家峰會、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等契機,推動構建多邊安全友好合作機制,凝聚全球安全治理共識。
落實全球安全倡議,要實現共贏而非零和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外延。沖突和戰亂等本質原因是發展不均衡,舊式全球化模式帶有“中心—外圍”依附式的不平等色彩,隨著社會貧富分化愈演愈烈,極端的民族主義和排外思維沉渣泛起,威脅國際和地區的和諧穩定。全球安全倡議體現可持續發展促可持續安全的新理念,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化解各類安全風險,而可持續安全又促進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讓世界人民都幸福才是真發展,必須摒棄“零和博弈”。
從宏觀的國家、民族的角度看,全球安全倡議蘊含了天下大同觀,維護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安寧。中國堅持“義利并舉、以義為先”的義利觀,始終致力于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微觀的個人視角看,全球安全倡議不僅要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還要確保其可持續發展需求,擁有平等發展機會,共享發展成果。落實全球安全倡議,為建設共同安全、持久和平的世界貢獻中國力量。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