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趙方(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曹得寶(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員),高孟然(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講師)
在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交融的發展浪潮中,持續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加快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全面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可行路徑。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創新實踐,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旨在通過將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全鏈條深度融合,持續賦能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2025年正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推動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為新時代“兩山”轉化實踐注入強勁數字動能,為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數字生態文明助推“兩山”轉化的現實挑戰
數字技術與人才供給面臨堵點,掣肘“兩山”轉化基礎構建。數字技術以智能驅動性、數據賦能性、跨界融合性、創新突破性為核心特質,不僅有助于準確識別、實時研判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水青山”的全域保護與系統治理,更有助于科學評估、全面追蹤生態資源狀況,引領“金山銀山”的價值核算與轉化從模糊感知邁向精準量化。在當前實踐中,盡管全國范圍的生態環境智能監測網絡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鋪開,但總體而言仍面臨三方面問題。數字化基建布局方面,技術標準體系亟待統一,數據流通共享與數據開發利用能力仍需提升,跨場景應用系統的共建共用水平不足。區域協同發展方面,基本設施部署面臨城鄉、東西部地區之間的不均衡,物聯網、遙感等信息技術在偏遠地區應用受限,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尚未完成生態資產數字化摸底。核心技術研發方面,傳感器、芯片等關鍵設備研發攻堅能力仍存在提升空間。
生態產業數字化發展深度不足,阻礙“兩山”價值高效實現。生態產業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是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必然選擇,是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倍增的核心引擎。近年來,以浙江安吉、麗水為代表的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積極探索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產品溢價增值。在此過程中,AI種植、數字田園等生態產業創新場景持續涌現,產品技術投入與精深加工水平顯著提高,品牌知名度與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但仍須指出的是,截至目前,我國生態產業數字化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產業技術應用方面,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在產業運營中的高端場景覆蓋率不足,技術賦能尚未實現全鏈條深度滲透。交易數據平臺方面,企業間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全國性生態數據資產交易平臺尚未建成,數據要素價值釋放受限。項目發展動能方面,數字生態產業的項目融資過度依賴政府補貼,綠色債券、生態信托等數字化市場融資渠道不暢,社會資本參與度不足。
數智化生態治理能力亟待提升,遲滯“兩山”實踐制度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數智化升級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當前,全國各地市正積極建設生態環境智慧平臺,廣泛應用新的數字技術,探索環境治理模式,創新資源監管與轉化手段。但仍需指出的是,我國數智化生態治理建設正面臨多重梗阻。數據壁壘割裂治理整體性,部門間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共享不順暢。智能應用與制度供給存在脫節,當前技術創新已超前于制度更新的速度,數據確權、流通、授權等關鍵環節缺乏規范等。數據安全保障有待加強,“兩山”大數據包含了國土資源人口等大量敏感信息,作為重要戰略資源要警惕境外勢力的攻擊和竊取。
數字生態文明助推“兩山”轉化的路徑
科技筑基突破轉化瓶頸,激活“兩山”實踐原生動力。第一,強化技術標準頂層設計,加強生態數據互聯互通。建立全域統一的生態感知設備技術規范,推動跨部門、跨層級數據流通標準化建設,構建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數據底盤,破除生態資源的“信息孤島”。第二,深化區域協同布局,彌合數字發展鴻溝。統籌東西部數字新基建規劃,重點加強偏遠地區生態監測網絡覆蓋,創新低成本、高適配的技術應用模式,推進生態資產數字化全域摸底。第三,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加強專業領域人才支撐。聚焦傳感器、智能算法等關鍵領域,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攻關機制,培育既通數字技術又懂環境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梯隊,破解重點環節的“卡脖子”難題。
數據賦能打通價值通道,重塑“兩山”經濟創新范式。構建全鏈條數字賦能體系,讓技術應用深度滲透。推動數字技術向生態產業鏈縱深發展,建立起從資源監測、產品溯源到價值評估的全域數字化閉環,在重點生態功能區打造智慧林場、數字農田等示范場景。貫通數字化資產交易通道,讓數據價值充分釋放。建設全國統一生態數據資產交易市場,探索區塊鏈確權、智能合約交易等創新模式,形成數據流定價、資源流增值、資金流反哺的良性循環。創新綠色金融協同機制,構建多元融資體系。開發碳匯質押、綠色資產證券化等數字金融工具,建立生態項目全生命周期信用監管體系,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注資優質生態產業。
制度重塑破解機制梗阻,構建“兩山”治理現代體系。破除數據壁壘,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全域生態數據標準,推行跨部門數據共享負面清單,加快生態數據“一網統管”,以標準化流通破除確權登記、跨域補償等制度實踐中的數據梗阻。強化技術監管,補齊制度短板。建立智能技術應用合規審查機制,制定算法備案、決策追溯等操作規范,在重點區域試點數智治理容錯制度,實現技術創新與制度更新的動態協同。筑牢安全底線,守護生態主權。研發自主可控的生態數據加密傳輸技術,構建覆蓋采集、傳輸、存儲的全鏈條安全防護體系,建立“兩山”生態敏感數據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完善跨境數據流動安全審查機制。
社會聚力厚植理念根基,培育“兩山”發展時代新風。整合數字場景。構建全民生態賬戶體系,打通政務碳賬戶與電商、社區等平臺數據接口,探索綠色出行、低碳消費的一網統管,建立跨場景積分通兌機制,讓碎片化行為匯聚為可量化的個人生態資產。深化權益聯動。建立綠色行為數據與公共服務權益對接通道,推動碳積分接入民生領域,設計個人生態信用評價系統,將綠色實踐深度嵌入社會治理體系,使生態行為轉化為真實權益。厚植綠色理念。構建覆蓋全齡段的生態素養教育體系,將“兩山”理論轉化為數字教材、云端課堂等沉浸式學習場景,打造主流媒體與新媒體協同的傳播矩陣,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官方政策話語真正沉淀為全民文化自覺。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專項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的媒介、路徑、機制及其經驗研究”(2022JZDZ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