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洪盛志(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黨委書記,中南民族大學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國家民委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研究中心副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要充分發揮體育的多元功能和綜合價值,在體育活動中融入鑄牢元素,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打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形象,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體育意識、健康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明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點任務。因此,加強民族團結、增強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三交”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要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動力來源于中華文化認同,實現過程在于通過開展賽事共競、節日共慶、美食共品、文化共賞等互嵌活動,打造各民族共同的“體育、娛樂、節慶、飲食”文化,促進“三交”,構建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互嵌式社會條件。通過各族群眾廣泛“三交”,促進族際互動,增進族際理解,消除民族刻板印象,加強文化交流,增強文化認同,達成民族團結,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體育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機理
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民族團結意識。近代體育家、教育家張伯苓認為,體育比賽尤其是球類運動,能夠強化人們的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可治“不善團結、不能組織”的“散”病。體育和音樂一樣,是一種通行世界的語言,能最大限度地將不同民族、不同習俗、不同地區的各族群眾團結起來,打破族際交往的藩籬,不斷增進共同性,對社會的凝聚和文化的傳播具有積極作用。作為在語言誕生之前就已存在的符號交流系統,體育因其超越地域、民族邊界的普適性與共通性而為文化間的交融提供了天然場域。由于風俗、傳統乃至語言的差異,歷史上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尚不通暢,共同的文化認同難以形成,但體育活動成為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推進民族團結、實現文化認同的關鍵途徑。比如,千百年來,在“三月三”節慶上,壯、漢、苗、瑤、侗、仫佬等民族齊聚在一起,共同參與多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打造“來來往往、聚聚聊聊、共慶一個節、共玩一場球、共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共吃一鍋飯”的生活場景,促進各族群眾互嵌相融、文化相通、情感相依。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比賽中,各族運動員“以體會友”,藝術表演者“百花齊放”,使“運動技能的交流”上升為“體育文化交流”,“體育交流”深化為“思想情感交流”,“多元”視角下的交流升華為“一體”視角下的交流,從而使這一盛會成為各民族“三交”的重要平臺。
中華體育文化有利于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民族傳統體育是喚醒各民族共有共享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逐漸成為一個糅合著多民族群眾情感訴求的場域。例如,爬刀桿活動是傈僳族人民為紀念“威震滇西,保境安民”明代民族英雄王驥而舉辦的,表現了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更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不僅成為群體成員的共同記憶,也是維系中華民族向心力的紐帶。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舞龍作為各民族共享的節慶體育活動,使龍崇拜的精神信仰深埋在各族人民的集體記憶中。中國武術以中華民族特有的敘事方式刻畫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強化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與此同時,體育非遺所共享的文化符號和民族形象凝結著各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民族認同的基礎。在“三月三”節慶上,各民族運動員和游客共同參與十多個體育非遺項目,體現出各民族包容和吸納他族的文化符號,感知族際間的文化共性,呈現一套共享的符號表達體系。每逢重大喜慶節日,許多民族也都要舉行摔跤比賽,如蒙古族搏克、藏族北嘎、維吾爾族且力西、滿族絆跤、朝鮮族希日木和彝族的格等,充分展現了體育非遺在不同民族間的互通性和兼容性。
體育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進路
以學校體育為根本,把主線意識貫穿教學全過程。要充分發揮體育課堂教學的固本強基作用,系統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中小學體育教學一體化課程體系,與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有機融合。要把增進共同性作為前提和方向,既要充分展示各民族體育特色的文化符號,又要促進族際間體育文化的交融互鑒,更要增進各民族體育文化符號的共同性表達,促進各民族優秀體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培養各民族共有共享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要在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分層次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小學要構建以易學的現代體育為主、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項目為輔的課程體系。中學要構建以現代體育和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項目并重的課程體系,并開設中華傳統體育文化課,深化文化交流互鑒。大學要構建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項目選修課程體系,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探尋中華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體育精神的交融路徑,強化體育精神和民族精神融通,增進文化認同。
以體育競賽和體育健身活動為重要平臺,促進各民族廣泛“三交”。一是深入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發揮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頭雁效應”作用,突出政治性、共同性、文化性、群眾性,以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深化活動內涵、完善規程規則、規范競賽項目、優化表演項目,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擴大參與度。鼓勵民族地區把特色體育賽事活動與特色節日文化、節慶活動有機結合。要立足“民族團結的盛會、群眾體育的盛會”定位,把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打造為各民族“三交”的重要平臺。二是大力推廣鄉村體育賽事活動。實踐證明,鄉村體育活動為各民族提供了“三交”場域、搭建了交往交流平臺、拓展了“三交”路徑、增強了文化認同、凝聚了情感共識、激發了民族精神。地方政府要主動作為,在“村BA”“村超”等群眾性體育活動中融入鑄牢元素,創新競賽機制,打造多元融合“農文旅體商”品牌,發揮“體育+”和“+體育”模式,推動鄉村體育成為快樂體育的品牌,成為增進文化交流、情感認同的重要平臺。三是要加強體育健身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組織開展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體育健身活動和文化展演,將體育融入到民族地區的日常生活之中。通過政策導向,鼓勵優秀教練員、運動員、體育專業師生等積極參與民族地區體育志愿服務活動,將體育健身活動、“體育三下鄉”、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融入“三項計劃”,培育和選樹體育領域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使全民健身工作、群眾體育工作與鑄牢工作深度融合。
以培育中華體育精神為重要途徑,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首先,在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等工作中突出中華體育精神的塑造。體育教師和教練員要重視團結、拼搏、公平、誠信、規則等社會共同價值觀的培養,使中華體育精神通過不同的體育活動載體融入到各類群體的學習和生活中,內化為日常行為規范。在體育院校中開設《中華體育精神頌》等通識教育課程,在各項目運動隊和各級體育賽事活動中突出中華體育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開展面向各族青少年的中華傳統體育夏令營和異地游學體驗活動,把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全方位融入到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等各個環節。其次,做大做強“中華體育精神頌”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整理中華體育文化資源和人文底蘊,發揮體育文化的隱性潤育作用,推動體育精神培育與鑄牢工作深度融合。鼓勵體育非遺傳承人走進學校,讓各族學生零距離感受中華傳統體育的文化魅力,引導各族學生同心同行。在體育故事、冠軍格言、優秀運動員采訪、賽事標語等文宣工作中聚焦鑄牢主線,組織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等優秀運動員走進民族地區,與民族地區各族群眾共享體育運動的激情和體育文化的魅力。通過優秀運動員講好開學第一課、拍攝少數民族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為國出征影視作品等形式,擴大中華體育精神的影響力。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