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華軍(山東財經大學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經濟延續高質量發展態勢,多項宏觀指標顯示我國經濟開局良好,消費市場保持升溫勢頭。隨著“五一”小長假到來,假日經濟作用進一步展現。假日經濟作為擴大內需、釋放消費潛力的重要抓手,需要進一步通過農旅融合激活鄉村旅游內生動力、科技創新驅動智慧旅游、開發適老化產品釋放銀發消費潛能、依托文化自信提升文旅精神內核等舉措,從鄉村振興、科技創新、銀發經濟以及文化賦能四個維度,更加激活新動能,進一步提振消費,充分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
促進旅游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激活鄉村旅游內生動力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水平。通過整合旅游與鄉村資源,不僅能有效激發鄉村經濟活力,更能通過新業態培育假日經濟增長點。一是推動多產業協同融合。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農旅結合”的方式,提升游客的體驗感,激活鄉村旅游活力,實現農民增收目標。例如,山東濰坊桐峪溝村九龍峪景區不僅打造了特色鄉村旅游目的地,還為村民創造了多元化增收模式,生動詮釋了“以旅興農、以農促旅”的鄉村振興實踐。二是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資源,將獨特的農業景觀、民居文化等轉化為地域特色品牌,構建集產業發展、經濟增收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新模式。以煙臺市蓬萊區東方海岸果谷為例,推動蘋果產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同時打造鄉村特色民宿聚集區,拓寬了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來源。
以科技創新驅動旅游生態構建,打造智慧旅游新引擎
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正加速賦能旅游業,不僅推動服務和管理模式創新,也帶動產業鏈延伸與新業態涌現,為激發旅游消費和擴大經濟貢獻注入強勁動力。科技創新與旅游場景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激發旅游新動能、加速旅游產業現代化升級的核心引擎。一是推進智慧景區建設,推動管理服務升級。以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提升景區信息化管理水平,實現智慧調度、流量監測、安全保障等運營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拓展智能服務場景,加快無人服務、AI助理等智能應用普及,鼓勵景區和酒店推廣自助安檢、無人零售、AI語音客服等,改善游客旅游體驗、持續激發旅游市場活力。二是發展沉浸式文旅,激發新型消費需求。深入挖掘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科技在文旅領域的應用,打造沉浸式、多感官的數字文化體驗。比如,敦煌莫高窟利用VR數字展館,讓游客身臨其境欣賞壁畫藝術,拓展文旅融合的時空邊界,延伸旅游消費鏈條。
完善銀發旅游服務供給,培育銀發經濟新增長極
一是優化銀發旅游產品設計。鼓勵旅行社開發“老年人友好型”旅游產品,提供輕松舒適的旅行節奏,注重舒適性、便捷性和健康保障。例如,越來越多的“銀發文旅”產品堅持“寬松”原則,充分考慮銀發顧客的身體情況以及旅行偏好。吸引銀發群體走出家門,享受高質量的旅行體驗。二是全面提升銀發旅游服務質量。構建全方位的適老化服務體系,為銀發顧客提供專屬客服和旅游咨詢服務,打破傳統老年群體旅游模式,精準滿足銀發群體的旅游需求,挖掘其消費潛力,實現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助推銀發旅行市場規模擴大,引領假日經濟實現質的飛躍。
以文化自信豐富旅游內涵,塑造文旅產業精神標識
文化自信是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靈魂和根基,將文化內涵深度融入旅游,不僅能夠提升旅游的精神價值,也為文旅產業注入持續發展的動力。一是深挖地方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旅IP。依托地域文脈、歷史遺產與民俗精華,挖掘本地獨有的文化價值,打造兼具文化底蘊與市場活力的文旅產品。淄博憑借齊風魯韻與燒烤文化,不僅豐富了城市假日旅游的文化體驗,也激活了夜間經濟、餐飲消費和城市商圈。二是創新文化表達方式,提升游客沉浸體驗。通過非遺展演、漢服巡游、國風市集等新型文旅場景,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旅游全流程,不斷培育新型消費場景,釋放文旅文創產品的多元價值。洛陽牡丹文化節以詩詞大會、國風秀等方式,不僅讓游客深入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蘊,還帶動了文創產品、特色美食和相關配套服務的消費熱潮。三是用好開放政策,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依托“240小時過境免簽”等便利政策,多地搶抓入境旅游利機遇,推動文旅產品多語種服務覆蓋,豐富外國游客深度體驗中國文化的場景與內容,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吸引力和傳播影響力,帶動文旅產業更大范圍的交流與消費增長。
假日旅游不僅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激發消費活力、提振經濟動能的重要引擎。鄉村振興、科技創新、醫療康養、文化等多元業態與旅游深度融合,為公眾帶來更加豐富精彩的假日體驗,也為市場注入了持續活力。抓住假日旅游的窗口機遇,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完善服務、提升供給、創新產品,將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出游需求,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24YJA790032)的階段性成果,山東財經大學李楠、李家鑫對本文亦有貢獻。)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