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趙胤(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縣域連接城市,服務鄉村,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持續發揮著基礎性和銜接性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高質量發展實踐中,縣域承擔著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基層治理等重要職能,是高質量發展的力量之基、活力之源、動力之本。必須統籌推進縣域各項重點工作,以高水平建設美好縣域為高質量發展強基賦能。
一、高水平建設美好縣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縣域具有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市場廣闊等優勢,同時,發展不充分不均衡問題也最為突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縣域、短板在縣域、潛力亦在縣域。
一方面,縣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截至2023年底,全國縣域國土面積占比90%左右,縣域戶籍人口數量占全國戶籍人口總數的52.4%,縣域GDP占全國GDP比重為38.5%。總體來看,縣域經濟是具有體量宏大、統籌城鄉、特色鮮明、潛力巨大等優勢的綜合性經濟體系,在經濟發展格局中處于中流砥柱的地位。發展縣域經濟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內需,釋放消費潛能,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新形勢下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縣域是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壁壘,這種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城鄉之間表現尤為突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共同富裕是其內在要求,城鄉發展不均衡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縣域連接城鎮與鄉村,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以縣帶鄉”可以有效促進鄉村振興,有利于完善基層治理,補齊短板弱項,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黨建引領為高水平建設美好縣域錨定航向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黨的領導是高質量發展的主心骨,高質量黨建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唯有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遵循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才能凝心聚力充分發揮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實現以黨建高質量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
一方面需要加強縣委班子建設。縣委班子是縣域發展的“領頭雁”,應落實黨建工作“一崗雙責”制度,以政治建設為引領,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提高政治執行力。加強基層智庫建設,依托前沿科技建立人工智能輔助決策機制,提高科學決策能力。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要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切實提高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質量和成效,堅持以理論武裝錘煉政治基本功。
另一方面需要聚焦上下貫通、執行有力完善組織體系,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靈活開展黨建活動,堅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以五星黨支部爭創活動為抓手推進規范化黨支部建設。開展黨支部結對共建活動。以共學理論、共建班子、共帶隊伍、共促產業、共惠民生、共樹新風為著力點,抓好縣域黨建大融合。完善黨員教育管理,把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作為首要任務,進一步深化能力作風建設,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三、創新驅動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
創新驅動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加快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步伐,優化資源要素配置,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的強勁動能。
要立足自身特色推動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以承接區域產業轉移為契機,將打造“一縣一業”作為抓手,主動融入區域發展戰略,整合自身資源、技術、市場等優勢,培育龍頭企業,優化產業結構。在做好縣情調研的基礎上科學制定招商引資政策,通過本地培育與吸收引進有機結合的方式逐步構建具有競爭力的全產業鏈,塑造產業集聚發展格局,不斷提高縣域產業規模和效益。因地制宜探索在縣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切入點,把培育科技型企業作為重中之重,積極與高水平科研機構合作打造科創平臺,推動科技成果及時轉化。完善人才引進服務配套政策,根據發展需要引育高端科創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對創新的支撐作用。
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強縣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挖掘數據價值,構建數據資源平臺,以“數字+”模式催生數字經濟新業態。把數據作為新要素融入各個生產環節,以數字技術為縣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
要提升縣域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與城市群、都市圈以及樞紐城市之間的交通通達度,促進資源要素快速、暢通流動。有條件的縣域應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融入RCEP、CAFTA等國際經貿合作,主動對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要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促進縣鄉融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產業興旺為重點,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水平,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文創農業等鄉村新型業態,搭建縣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以優勢互補促進縣鄉融合發展。
四、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為縣域善治固本
完善縣域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縣域背靠傳統,面向現代,德治資源豐富,應在做好深度挖掘和轉化的基礎上以德治教化培育完善縣域治理的內生動力,使德治與法治相得益彰,譜寫縣域善治新華章。
一是需要持續推進縣域精神文明建設。以縣級融媒體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為依托加強宣傳教育,創新宣傳方式,弘揚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涵養良好家風,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扎實開展道德模范評選、移風易俗、精神文明創建等活動,著力培養公眾道德情感,以提高道德判斷力為抓手引導公眾道德實踐的正確方向。
二是需要做好對優秀傳統文化中德治教化資源的傳承與創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結合縣域名人典故、家訓家規、鄉規民約等特色道德文化資源充分發掘其中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內容,創新構建通俗易懂、生動具體的宣傳闡釋體系,有效引導群眾形成道德自覺。
三是需要充分發揮法治保障作用。建立聯合懲戒機制,依法懲治失德敗德、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為縣域善治提供堅強法治保障。在法治工作中承載道德理念、體現道德要求,以懲惡揚善為導向,守護司法正義,營造全社會以德為貴、循法而行的良好氛圍。
五、打造高品質生活為美好縣域擦亮底色
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應把高品質生活作為美好縣域的鮮明底色,聚焦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群眾樂享縣域美好生活。
要塑造縣域優美生活環境。開展城市更新行動,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文化公園、體育公園、生態廊道等項目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多休閑娛樂健身空間。以縣容縣貌整治行動為抓手,推動縣城精細化管理,扮靚縣城空間,營造綠色優美、整潔有序、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要重點做好縣域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圍繞促進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主動對接群眾公共服務需求,提高供給與需求匹配度。在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上,拓展服務供給主體,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模式,量力提升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引導生活服務業發展,滿足群眾多元化生活需求。
要進一步豐富縣域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項目建設為牽引,優化升級文化基礎設施。深入發掘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戲劇文化等縣域特色文化資源,建強建優文化人才隊伍,創作內涵豐富的文藝精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惠民品牌活動,讓群眾在感受家鄉深厚文化底蘊中豐富精神世界。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