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徐宗威
美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這是沒有疑問的。可是,東方和西方在美學上的巨大差異,也是確鑿的,顯然易見的。
繪畫,西方焦點透視,形象逼真寫實。東方散點多景,形象概括寫意。雕塑,西方精美直白,裸體人物雕塑。東方粗糙含蓄,不可能有裸體雕塑。建筑,西方科技語言,任意空間形式。東方木作體系,道法自然。在藝術的其它門類和形式,兩者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在美學本質上,西方把美看成是超越現實的純粹的精神,這個精神是不朽的。東方把美看作生命感受,美是現實的事情。你是不是善良的,你是不是仁義的,是你內心的感受啊。你的父母病在躺在床上,你能給父母倒一杯熱水,做一口熱飯,你就是仁義的,你就是善良的,你就是美的啊!你看到老人倒在路上,你看到小孩子跑到汽車穿行的馬路中間,你看到像沒有看到一樣,不管不顧。你這叫不仁不義。雖然你燙了頭發,穿了漂亮衣服,但是,沒有人會覺得你美。
其實,東方與西方差異,又豈止美學范疇。差異存在于東、西方的政治、經濟、藝術、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帶來東、西方美學巨大差異的根源,是兩者哲學思想和哲學信仰的差異。直白地說,是兩者哲學思想在源頭上的差異。
東方哲學的源頭,是從易學開始的。易是什么?易講的是陰陽平衡,是五行相生、五行相克,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說到底,東方哲學的源頭講的是事物的關系、世界的關系。中國哲學的源頭是從研究“世界的關系”開始的,沿著這條路,直到革命,中國有了孔孟之學、四書五經,有了朱熹理學、陽明心學,走上人文科學的道路。到新中國建立,中國還是個農耕社會。
而西方是從研究“世界的本源”開始的,萬物的本質,世界的本質,皆因數和數的和諧。力學、電學、物理學,這些都是對世界本源的探究。是對存在的、是對實體的探究。由此,西方走上了科學的道路,所以有了工業革命,有了電燈、電話,有了汽車、飛機,以后又有了電子算力、互聯網……
東方哲學不會這樣描述水,東方會說上善若水,水潤萬物而不爭。這樣的描述,是在說水與事物的關系,而不是說,水自身或者萬物自身的本源是什么?不是說水的物理屬性和化學屬性是什么?這是在源頭上,東方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根本區別。
由于東、西方哲學源頭的區別,就像種下了兩粒不同種子,長出了兩株完全不同植株。兩者的枝干、葉子、花朵和果實是完全不同的。也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對待人、對待社會、對待自然的態度及思想觀念。
從東、西方美學比較研究,不難理解,西方對美的追求,其實也就是對美存在的本源的探究。西方對世界本源的探究,很快走上了科學的道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控制世界。西方始終強調人要為自然立法,人要為世界立法,包括人要為美(藝術)立法。西方傳統美學大家都熟悉了,那就是為美(藝術)立法。西方的當代藝術不還是人為藝術立法嗎?當代藝術中的行為藝術、概念藝術、裝置藝術、數字藝術、波普藝術等等難道不是在為美(藝術)立法嗎?以前人類有這樣的藝術嗎?自然中有這樣的藝術嗎?不可能有的。那些所謂的立體主義繪畫、抽象主義繪畫,那些所謂的解構主義、波普主義、高技派、野獸派,那不就是在為美學立法嗎?西方哲學是存在兩個世界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或者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西方人眼里,美學(藝術),哲學、神學,那都是精神,那是永恒的精神世界。
東方從來不講兩個世界,東方從來就是一個世界。東方講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人類的家園,人類就是自然的一員。人類為什么要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呢。我們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們。天地與我共生,我與萬物唯一。萬物皆備于吾,反身而成,樂莫大焉。東方絕不講人要為自然立法,要為天地立法。東方從來是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東方哲學是自然為人立法,美在生活當中。生活有仁愛,生活有誠信,生活有孝悌,那就是美,就是人美、家庭美、社會美。
西方哲學從對事物本源的探究,所派生出的市場規則、資本規則、貿易規則,只能說是符合西方哲學、西方美學思想的。西方人很熟悉,也很熱衷,樂此不疲。東方哲學是講仁義、講誠信、講友善。
東方哲學,不是研究事物的本源,而是研究世界關系的。東方哲學對待世界的基本態度,是首先接受這個世界,包容這個世界,接受也包容這個世界的春夏秋冬,接受也包容這個世界的喜怒哀樂。東方認為這個世界萬物是不同的,是變化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封是封不住的,堵也是堵不住的。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是發展變化的。
如果可以看清東、西方美學的差異,看清東、西方在哲學源頭上的差異,充分理解東、西方走在人文和科學兩條不同的道路,我們就可以理解世界經濟、世界貿易出現的問題。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中國經濟向好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徐宗威)
(此文依5月20日在石家莊召開的東、西方美學比較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成稿)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