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孫天垚(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區域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從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實驗室”沉浸式體驗到洛陽博物館“洛博之夜——一夜探古今”劇本游,再到貴州黔東南肇興侗寨非遺研學......今天,博物館、非遺基地、研學工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已經逐漸成為青少年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二課堂”。
創新創造的精神密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其積淀的五千年智慧結晶為當前的創新創造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傳承性、根本性和生命力的核心要素,如同生物基因融入民族血脈,凝結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特質、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植入青少年心田,開啟青少年創新創造的“精神密碼”。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主要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增強青少年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對某種文化的認識和接受,包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一致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等,這些均屬于文化基因的范疇,文化認同是形成文化自信的基礎。有效鏈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青少年產生精神共鳴,關乎國家的文明延續、情感價值的體現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強。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不僅要體現在文化本體的形而上,而且要著眼于對優秀傳統文化解碼、演繹與敘事的形而下。正如《周易》中“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體現了對自然的觀察和效法;《論語》中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表達了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凝聚著中華文明對宇宙、生命與人文關系的思考,提醒人們要與自然和諧共生,遵循自然規律進行生產生活;“天人同倫” 的觀念能幫助人們構建精神家園,實現自我超越,緩解精神危機;“中和” 的思想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關系……這些都是青少年學習與創新創造實踐可以汲取的寶貴財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青少年創新創造雙向賦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智慧和資源,為青少年創新創造提供了豐厚的滋養。青少年思維活躍、創意無限,是國家創新發展的生力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注入新的能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青少年創新創造二者雙向賦能,共同構建起良好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生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多元思維方式。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準則、古籍經典、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詩詞歌賦、繪畫雕塑等,為青少年的創新思維提供了源頭活水。例如,儒家的“仁禮治國,以德服人”思想,強調秉持仁德和禮儀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引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關愛他人、尊重他人,促進和諧的人際關系?。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提醒青少年要像大自然一樣,四季更替,白天黑夜交替有規律有秩序,生活也需要張弛有度,遵循身體的生物鐘,合理安排學習和作息。墨家的 “兼愛”“非攻” 思想,引領青少年關注社會問題,培養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從而以更廣闊的視角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青少年堅韌品質。傳統文化中的歷史人物和勵志故事飽含不屈不撓、勇于挑戰等豐富的精神。青少年在了解人物和故事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激勵,學會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例如,李時珍歷經艱辛,嘗遍百草,耗時數十年完成《本草綱目》;徐霞客游歷名山大川,不畏艱險,著成《徐霞客游記》;玄奘為探究佛教經典的真諦,千辛萬苦前往印度取經,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翻譯佛經,將印度佛教的精髓傳播到中國,促進中國佛教的發展和文化交流……這些經典的故事被后人傳頌,成為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象征,鼓舞青少年堅持不懈地磨練意志、追求創新、創造卓越。
青少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青少年通過了解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與智慧,會產生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互聯網時代,青少年通過新穎的短視頻、動漫、游戲、藝術等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的表達與傳播。例如,受漢服文化興起的影響,青少年群體既身著漢服,還以傳統文化元素為主題,設計改良漢服的款式,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時尚服裝,讓漢服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北京師范大學京師附小開設了“校園節氣物候志”課程,學生們制作節氣名片,觀察氣候、動植物等物侯,還參與節氣視頻錄制,不僅提升了科學探究能力,還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這種創新傳承的方式,讓傳統文化更貼近時代、親近生活,真正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青少年的創新而永葆生機,青少年因傳統文化的滋養而成長為有底蘊、有創造力的時代新人。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激活青少年創新創造活力存在著千絲萬屢的聯系,必須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建立起有效的互動機制。一方面,要構建政府、高校、研究院所、企業、社區等共同參與、協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青少年創新創造的工作機制。政府部門出臺政策對青少年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工作予以指導和支持;高校要積極主動引導教師指導青少年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和傳播實踐活動;研究院所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青少年創新能力提升的相關研究;研學機構要研發高質量、普惠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學課程;社區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配套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突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局限與表現形式,利用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打造數字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平臺和傳播網絡,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具時代感、生動的、活潑的方式走近青少年。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