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邱高松(湖南工商大學)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之一。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綠色審計在推動綠色發展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如何推進綠色審計創新發展,提升綠色審計監督效能,促其更好地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當前亟待研究解決的時代課題。
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綠色審計
保駕護航與增值賦能的雙重功能。綠色審計作為一種審計類型,以專業的審計手段和科學的評估體系,對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監督與評價,發揮著生態安全“守護者”和“經濟衛士”的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保障。在生態環境政策執行環節,綠色審計對各地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污染防治行動落實情況進行核查;在資源開發項目審批環節,綠色審計充當“安全閘”,對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生態補償方案等進行深度審查;在環保資金使用環節,綠色審計全程追蹤資金流向,確保環保資金都切實用于生態文明建設中。同時,綠色審計的增值賦能功能日益明顯。在資源利用效率提升中,綠色審計引入先進技術,對數據進行量化分析,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并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在綠色技術創新上,審計通過對現有技術的評估,發現企業技術短板,能夠挖掘和推廣先進的環保技術,推動企業引入更高效的綠色技術;在生態項目效益評估環節,綠色審計推動治理模式創新,以審計結果發現的問題作為著力點,建立科學的核算體系指標,推動形成綠色發展導向,為生態文明提供長效保障,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綠色發展與政策支持的雙重機遇。今天,隨著“雙碳”目標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綠色審計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能源結構轉型領域,新能源項目的快速擴張亟需綠色審計介入。從項目立項環境影響評估到資金使用合規性審查,綠色審計需全程參與,確保項目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不損害生態環境。此外,數字經濟與綠色產業融合催生的新業態,如碳交易市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等,其復雜的交易模式和監管需求,倒逼綠色審計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精準化轉型發展。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政策規定,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審計提供政策支持。如《“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在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環境污染防治資金審計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指導國家審計機關圍繞重點領域精準發力。這些政策為綠色審計審計結果運用、跨部門聯動提供政策依據,極大促進綠色審計深入開展。
科技創新與社會責任的雙重驅動。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促進綠色審計領域拓展與技術改進。在數據采集環節,審計運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與無人機監測系統的應用,突破傳統人工采樣的時空局限,大幅提升審計數據采集的效率和范圍;在數據分析環節,審計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構建智能分析模型,直接對海量環境數據進行挖掘與關聯分析,識別潛在風險,為審計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科技創新推動綠色審計加速革新,促進綠色審計質效提升,推進綠色審計向縱深發展。同時,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覺醒,社會大眾對生態環境信息的公開透明提出更高要求,通過網絡平臺、媒體監督等方式,積極參與環境問題曝光與監督,促使企業將綠色審計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需求。
綠色審計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困境:問題透視
綠色審計供給不足。綠色審計要求審計人員既具備傳統審計技能,又掌握環境科學、生態經濟學、資源管理學等專業知識。然而,當前審計隊伍中,這類復合型人才極為稀缺。大部分審計人員對環境領域專業知識了解有限,在面對復雜的生態環境問題時,難以準確評估環境風險、判斷資源利用效率,影響綠色審計工作質效。此外,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建設滯后,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無法為不同實施主體的審計人員提供系統全面的培訓,致使綠色審計有效供給難以滿足現實需求。
綠色審計技術與方法滯后。環境數據的采集獲取與信息運用,是綠色審計的重要基礎。在數據采集技術上,盡管部分先進技術已開始應用于綠色審計領域,但就整體而言,審計數據獲取渠道仍非常有限,且審計主體在數據獲取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方面難以保證,這直接影響綠色審計質量。在信息運用方法上,目前絕大部分仍依賴傳統審計方法,缺乏智能化、自動化的分析工具,難以對海量環境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精準分析,且數據共享和協同審計機制尚未建立,這制約著綠色審計有效開展。
綠色審計機制不暢。由于生態文明的“綠色”屬性,在綠色審計實施時會涉及到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多個部門,這難免產生部門之間協作聯動問題。在信息溝通上,各部門的數據標準不一、格式各異,并且缺乏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和傳輸規范等,使得審計部門在展開綠色審計工作時,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協調獲取數據,從而降低綠色審計質效。在協同配合上,綠色審計在跨部門實施過程中,面臨不同部門職責劃分不明確,缺乏必要溝通協調平臺,難以形成監督合力,進而影響綠色審計效果。
綠色審計護航賦能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路徑:創新發展
黨建引領,激發綠色審計創新發展新動能。無論是政府審計機關、社會審計組織,還是內部審計機構,都應強化黨建引領,提高審計隊伍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推進黨建與業務融合,建立“黨建+審計”工作模式,將黨建與綠色審計業務緊密結合,強化審計人員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擔當,確保綠色審計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促進綠色審計更好地發揮其保駕護航作用,為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政治保障。
科技引擎,激活綠色審計創新發展新動力。在綠色審計中,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的生態數據進行快速處理與分析,精準識別環境風險點,為審計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人工智能可實現對生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監測,及時預警潛在問題,提升審計效率與精準度;物聯網技術讓生態數據實時傳輸與共享成為現實,確保審計信息的及時性與完整性。因此,科技引擎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不僅拓展了綠色審計的邊界,更為綠色審計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資源整合,開創綠色審計創新發展新模式。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會監督”的“三位一體”綠色審計新模式。在該模式中,政府加強對綠色審計的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建立健全綠色審計工作機制,推動綠色審計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企業主動配合綠色審計工作,加強內部環境管理和生態治理,提高環境績效;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綠色審計監督,通過舉報、投訴等方式,對企業和審計行為進行監督。同時,應該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綠色審計協作機制,打破信息壁壘,實現數據共享和協同聯動;加強產學研合作,開展綠色審計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綠色審計的良好氛圍,實現綠色審計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機制創新,開辟綠色審計創新發展新賽道。傳統的審計機制難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現實需要。因此,建立一套適應綠色審計特性的創新機制尤為迫切。在審計管理機制上,開創“智慧審計”一體化信息平臺,實現審計計劃制定、項目實施、數據管理、成果運用全流程數字化,運用項目管理與大數據分析優化審計,并建立審計項目后評估機制對審計全面評估,用以總結經驗教訓,并提供改進方向;在審計結果運用機制上,創建“審計+考核+問責+信用”四位一體考評體系,將審計結果融入干部考核、責任追究與企業信用管理,強化審計監督效能。因此,業界應當加快構建綠色審計新型機制,開辟綠色審計創新發展“新賽道”,推動綠色審計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長沙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基于新質生產力的內部審計效能形成機理與實現機制研究”研究成果】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