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徐嘉楠(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團委書記),劉三寶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高校青年志愿服務研究中心研究員)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回信中,勉勵廣大青年“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這封跨越山河的回信,飽含著黨和國家對青年一代的關愛與期許,既是對支教志愿者投身西部、奉獻邊疆的肯定,更是對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時代召喚——將“個人夢”的“小我”融進“中國夢”的“大我”,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書寫青春華章。
服務人民的青春使命是對時代新人的有形塑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激勵廣大青年不斷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勇當先鋒隊、突擊隊,在頑強拼搏中筑信仰、經風雨、長才干,逐步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從革命戰爭年代“抗大精神”的窯洞火種,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上山下鄉”的知青歲月,再到改革開放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的高尚追求,我們黨始終帶領青年與國家和人民緊密相依。自2003年西部計劃實施以來,50余萬志愿者奔赴中西部2000余個縣(市、區),用知識澆灌希望,用堅守傳遞溫暖,為邊疆和偏遠地區的事業發展貢獻青春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青年群體,通過回信、慰問等方式勉勵著大家拼搏奮斗、成長成才,2013年,在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中囑托青年“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2020年,在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回信中寄語青年“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2025年,在給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回信中再次鼓勵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練就過硬本領,發揚奮斗精神”。一句句殷殷囑托飽含深情、催人奮進,讓青年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期望。
奉獻基層的青春選擇是對自我價值的有為超越。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談到,“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這種高尚理想至今仍在西部計劃志愿者中綻放光輝。謝依特小學的23位志愿者日夜堅守在祖國最西邊的帕米爾高原,承擔著整個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中華文化傳播等工作,用汗水和智慧點亮300余位少數民族孩子的求學之路。志愿者們常說:“我們可能改變不了所有,但只要能幫助一個孩子改變命運,就值得。”實踐證明,青年只有將個人融入集體,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青年人主動走入基層“自討苦吃”,在解民憂、紓民困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升華,詮釋了“小我”與“大我”的統一。“我繼續扎根在這里,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牢記心間,然后把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升上來,努力成為更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在收到回信后,謝依特小學支教隊員李磊說。青春在無私奉獻中升華,理想在艱苦奮斗中閃光。這種在服務人民中實現自我超越的信仰,正是回信精神感召轉化為社會行動的生動例證。
砥礪奮斗的青春足跡是對強國擔當的有力回答。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西部志愿匯平臺數據顯示,在新疆,有約30%的西部計劃志愿者在服務期滿后繼續留疆就業創業,其中很多人成為了當地的骨干力量,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活力。西部計劃的成功實踐表明,基層既是青年錘煉本領的“練兵場”,也是涵養家國情懷的“大課堂”,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平臺。志愿者們響應黨的號召到西部邊疆地區教書育人,在促進當地教育事業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促進興邊富民和穩邊固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自身也得到歷練和成長。在服務鍛煉中,廣大青年主動躍出“象牙塔”的思維藩籬,逐漸形塑出“知行合一”的價值判斷基準,建立起對國情社情民情的立體感知。在祖國大地上,還有許多青年于基層一線默默留下了奮斗的足跡:在新疆阿克蘇,來自浙江的支教教師通過“傳幫帶”培養本土師資隊伍;在西藏瓊結縣,“格桑花”志愿團成員為高原孩子創新搭建美育勞育第二課堂;在貴州省大方縣,華中農業大學的一批批“本禹們”接續努力,一步步地把烏蒙山區的孩子們送入大學……未來,相信會有更多青年人響應回信精神感召,用自身實際行動堅實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基層廣闊天地,青春大有可為。廣大青年應以回信精神為指引,堅定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讓“請黨放心”的誓言與“強國有我”的步伐同頻共振,讓個人“小我”的理想與國家“大我”的使命交相輝映,在服務中磨礪、奉獻中成長、奮斗中蛻變,綻放出無悔青春、無愧時代的絢麗之花!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