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梅夢索(北京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凱麗(北京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在高等教育的育人體系中,思政教育若僅停留于抽象理論層面,難以觸及學生心靈,無法真正實現育人價值。從教育本質來看,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與實際結合,若脫離專業特色與現實場景,極易淪為空洞的口號灌輸。對于肩負特殊使命的農業院校而言,唯有將思政教育做實、做深,推動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培育出契合時代需求的知農愛農復合應用型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前行。
以思政教育為引領,筑牢農業院校大學生的價值觀根基。價值觀是人才成長的靈魂燈塔,對于涉農專業學生而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扎根農業、奉獻農村的前提。農業院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讓學生深刻理解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重大意義,從內心深處認同并熱愛“三農”事業。“三農”領域的事業發展之路充滿艱辛,需從業者有持之以恒的堅守、深耕不輟的毅力方能有所建樹。在此過程中,正確價值觀的引領與堅定信念的支撐不可或缺。以思政教育鑄魂,能夠激發農業工作者守護耕地紅線、筑牢糧食安全屏障的使命擔當;以思政教育固本,能夠錘煉其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責任意識;以思政教育潤心,能夠厚植其熱愛鄉土、情系民生的家國情懷,強化服務“三農”、奉獻社會的強烈責任感。農業領域的復雜性與實踐性,決定了思政教育必須扎根于專業知識體系之中。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農業從業者守護糧食安全的使命擔當,能有效避免思政教育的“懸浮感”,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實現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
深化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培育農業院校大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思維方式是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核心能力。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帶來新挑戰,唯有堅定科學思維方能實現農業科研與產業實踐前沿領域的長效發展與價值創造。在專業課程中,將思政元素具象化融入,是幫助學生建立全面、辯證、創新的思維體系的有效途徑。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思維融入涉農專業教學,引導學生以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分析農業領域問題;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融入涉農專業教學,指導學生運用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兩者矛盾運動的規律剖析農業經濟現象;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融入涉農專業教學,引導學生根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念謀劃農民美好生活實現路徑。
深挖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拓展農業院校大學生的知識邊界與認知維度。在知識經濟與科技革命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從單一專業技能導向,轉向復合能力與綜合素養并重的多元標準。現代農業領域的創新發展,既需要從業者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與精湛的技術應用能力,更要求其擁有跨學科知識整合、復雜問題協同解決以及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交融互鑒的綜合素養。因此,涉農專業教育不僅要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更應深入挖掘專業領域中蘊含的精神財富。從科研工作者扎根田間的堅守故事,到農業技術突破背后的創新探索;從代代傳承的嚴謹治學態度,到攻堅克難的科研精神,這些寶貴資源皆可融入專業課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深化其對專業內涵的理解,培育兼具專業素養與精神品格的復合型涉農人才。
強化思政教育與專業實踐相結合,推動農業院校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向實踐能力轉化。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是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思政教育與涉農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與價值指引,助力理論向實踐的轉化。一方面,通過思政教育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在農業生產實習、田間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克服困難,認真完成各項實踐任務,將課堂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另一方面,在專業課程的實踐項目中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社會服務意識。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的緊密結合,使學生真正成長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農業院校思政教育唯有摒棄抽象說教,深度融入專業課程,以實踐教育為載體,推動學生將思政理念內化并付諸實踐,才能真正培養出既有扎實專業知識,又飽含“三農”情懷,勇于擔當鄉村振興重任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本文系北京農學院人文社科繁榮行動計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研究”(FRSK-2025-018)階段性成果、北京農學院本科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高等農林院校思政教師數字勝任力特色化發展的機理與路徑研究”(BUA2025YB42)階段性成果】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