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于濤(中國南海研究院公共外交與海南開放研究所負責人、中宣部對外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研究基地研究員)
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明確要求“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通過文化、教育、科技、媒體等非政治化渠道,與外國公眾、社會組織、智庫等開展對話與合作,旨在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理解與認同,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戰略的對外交往活動。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具有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試驗最高水平開放政策的獨特優勢。海南充分發揮公共外交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獨特作用,在塑造國際影響力、促進經貿合作、開展人文交流等方面成效顯著,不僅有利于構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形象,更有利于幫助海南提升國際傳播的主動權與話語權,通過促進海南與國際社會的廣泛交流與深度合作吸引全球資源。
一是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吸引來自 6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 2000 名代表,以及來自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 150 家媒體機構 1100 多名記者參加,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展示政策理念和開放態度的重要窗口。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自2020年創立以來迄今已成功舉辦五屆,論壇已成為中外專家學者探索建立在多邊主義和全球主義基礎上的海洋治理路徑的國際知名學術平臺。此外,海南還成功舉辦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海南島歡樂節、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一系列大型國際活動和體育賽事,進一步增強了海南的國際影響力。
二是經貿合作成果豐碩。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吸引了 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余家消費企業攜 4100多個品牌參展,65家世界500強和龍頭企業參展。消博會等國家級展會作為海南開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抓手,已成為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典范。
三是人文交流不斷深化。海南作為全國六大國際商務官員研修基地之一,承擔商務部委托的援外培訓工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發揮了積極作用。海南高校與多個國家的高校建立合作,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其中海南大學設有面向東南亞和非洲國家的“海上絲路”獎學金項目。此外,海南還通過僑務公共外交,發揮廣大華人華僑在政商界的人脈優勢,邀請各國政府官員、企業團組來訪,增強了他們對海南乃至中國的了解。
海南以公共外交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在人才和制度創新等方面面臨挑戰,需要多措并舉積極應對。
一方面,“人才是第一資源”,要不斷提升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公共外交仍需要大量熟悉國際規則、外語水平高、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要依托高校和智庫,加強建設國際傳播研究平臺,增設公共外交課程,吸引外籍專家學者參與合作。推動海南籍留學生、外籍在瓊居民成為公共外交“民間大使”,打造“全球朋友圈”。
另一方面,“要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公共外交的成效有賴于體制機制保障與協同治理。公共外交涉及多個領域和部門,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協同合作,要聚焦在組織架構、政策支持和協同機制上持續發力,形成系統性、協同性的公共外交工作格局。
公共外交作為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勢必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進一步增強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認同度,拓展與國際社會的合作空間。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強化開展公共外交是海南走向世界,應通過贏得國際社會理解與支持,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的必由之路。
一是以文化為橋,拓展公共外交的廣度。要逐步實現從“文化展示”到“文化共情”、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互動”的升級,為海南構筑堅實的國際人文認同基礎。其一,深挖海南本土文化資源,構建國際化文化IP矩陣,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比如,依托五指山等黎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進一步開發沉浸式非遺體驗項目,探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打造世界非遺傳承基地;創新表達海洋文化,以南海沉船考古成果為基礎,聯合國際團隊推出虛擬現實VR數字文物展覽等等。其二,深化“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推動民心相通工程,創新文化交流載體。比如,打造數字文化共享平臺,通過搭建海南-東盟文化遺產數字化庫,利用3D掃描技術復原文化遺址,實現云端互展;強化語言文化推廣,支持在瓊企業用好用足自貿港優惠政策面向中外開展語言文化教育服務,在海南高校開設更多小語種專業,與對象國合作編寫文化互譯叢書。其三,推動文化貿易與公共外交協同發展。文化貿易是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南自貿港作為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在促進中華傳統文化服務“走出去”、提升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方面承擔重要使命。可探索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更好開展傳統醫藥文化體驗項目,向國際患者展示黎藥療法和中醫康養魅力;加快建設文化出口基地。推動文化藝術品保稅交易和境外文物免稅展示交易,打造面向全球的藝術品拍賣樞紐。此外,還可開展文旅融合外交。設計海南文化探秘之旅線路,串聯東坡書院、儋州調聲、瓊劇演出等特色節點,面向外國駐華使節、商協會代表定向推廣。
二是以教育為基,強化公共外交的深度。通過教育國際化,海南可培養一批知華友瓊的國際人才,同時提升本土人才的全球競爭力,為自貿港建設提供智力支撐,深化與世界的交流互信。其一,加速海南教育國際化進程,打造國際教育創新島。要推動更多國際頂尖高校在海南設立分校,提升海南在理工農醫類境外高校獨立辦學和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水平,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同時,優化國際化教育政策環境。加強國際人才引進,為外籍教師、科研人員提供長期居留、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吸引國際知名學者來瓊講學。其二,深化國際學術合作,搭建全球科教網絡。比如,聯合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高校,共同開展海洋生態、熱帶疾病防治等區域特色課題研究,支持海南高校與國外頂尖科研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提升海南科研國際影響力。還比如,與“一帶一路”和東盟國家高校緊密合作,鼓勵海南學生赴海外學習,同時設立海南自貿港獎學金,吸引國際學生來瓊交流,舉辦國際青年科學家夏令營、文化研學營,通過田野調查、企業參訪等方式增進互信。此外,要進一步提升學術會議與國際論壇品牌影響力,持續推動海南高水平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鼓勵在瓊高校開發具有熱帶地域特點的教學內容,結合海南產業特色面向全球在熱帶農業、海洋科學、航天科技等學科開設學位項目。
三是以媒體為介,提升公共外交的熱度。聚焦構建自主平臺疊加國際協作的立體化傳播體系,講好“海南故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地方形象。一方面,建設海南國際傳播平臺,打造特色國際傳播內容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媒體品牌。首先,要利用好海南豐富的國際傳播素材。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森林覆蓋率達62.1%,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9.4%,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通過講述“綠水青山”“健康海南”的故事,增強國際公眾對海南高質量發展的認同度。其次,要構建全媒體國際傳播矩陣,整合報紙、電視、網絡等資源,設立多語種采編團隊,針對不同地區受眾定制傳播內容,建設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和國際傳播客戶端,以短視頻、直播、互動話題等形式推廣海南自貿港政策、旅游景點、文化活動和營商環境,吸引國際投資者、游客和學者關注。另一方面,深化國際媒體合作,增強海南全球話語權。吸引國際主流媒體在海南設立記者站或合作新聞中心,提供采訪便利和新聞素材支持,聚焦自貿港政策、重點產業和民生發展,通過國際媒體的視角展示海南的發展成就和開放形象。同時,可利用好重大公共外交平臺,以博鰲亞洲論壇、消博會、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等為載體,打造集政策發布、國際傳播、媒體采訪、民間交流為一體的多維度傳播平臺。
以公共外交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海南加快打造“兩個基地”“兩個樞紐”“兩個網絡”,推動構建“4+3+3”海南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路徑。面向未來,海南堅持以國家總體外交為統領,以文化、教育、媒體等為支撐,加快構建融合創新的公共外交體系,將為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更多“海南經驗”和“海南方案”。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