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許昕(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工業大學基地研究員)
2025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將迎來成立104周年紀念日。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弘的史詩,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深刻認識這“四個偉大成就”對我們賡續紅色血脈、接續奮斗、不斷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黨的領導是創造“四個偉大成就”的根本前提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為救國救民,無數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奮起抗爭。歷史呼喚著真正能夠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使命的承擔者。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促進了中國人民的偉大覺醒。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點亮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燈塔。
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也沒有辜負人民。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徹底終結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和一盤散沙的落后局面,廢除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特權和一切不平等條約,建立了新中國。隨后經過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以極大的勇氣和魄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帶領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實現了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
百年初心如磐,百年使命在肩。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不懈奮斗是創造“四個偉大成就”的精神底色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集中體現為“不屈服”。面對內憂外患,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困難嚇到,而是以頑強的斗爭精神和高超的斗爭本領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據不完全統計,從1921年到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中犧牲的烈士,有名可查的就達370萬人。在這個時期,我們黨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偉大抗戰精神等。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集中體現為“不畏難”。面對積貧積弱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完成了“一化三改”,恢復了被長期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在軍事領域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在科技領域創造了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核潛艇等奇跡,為新中國的國防安全保駕護航。在這個時期,我們黨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等。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集中體現為“不甘落后”。面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國共產黨深刻地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抓住歷史機遇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內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形成了特區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集中體現為“永不懈怠”。百年驚濤拍岸,新時代激流勇進。面對已經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共產黨人沒有驕傲自滿、松勁歇腳,而是乘勢而上、接續奮斗。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局勢,中國共產黨人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我們啃下了脫貧攻堅戰這個最難啃的“硬骨頭”,見證了“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完成了“神舟”飛天、“北斗”組網、“嫦娥”探月、“天眼”巡空……形成了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
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要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傳承不滅的奮斗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奮勇前進。
人民至上是創造“四個偉大成就”的價值指向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獲得解放。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唯物史觀出發,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革命斗志,身先士卒帶領人民開展頑強斗爭,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讓飽經苦難的中國人民徹底結束了幾千年來被剝削、被壓迫的歷史,翻身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確立和鞏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頒布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明確人民通過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熱情高漲,我國在經濟、教育、科技、國防等層面都獲得了長足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重新判斷社會的主要矛盾,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改革大潮洶涌澎湃,小崗村“包產到戶”、溫州群眾“靠剪刀闖天下”、河南林縣“十萬農民建筑大軍出太行”……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不斷迸發,極大解放了生產力,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步入新時代,不斷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度提升。
中國共產黨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又團結帶領人民邁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我們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跟黨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續奮斗。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