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武智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緊密的教育類型,其生態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轉型已成為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課題。
職業教育生態系統的要素重構與價值重塑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已進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關鍵階段。教育部2023年數據顯示,全國職業院校每年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超1000萬人,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新增從業人員70%來自職業院校。這種量級的人才供給背后,折射出職業教育生態系統正在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結構性轉變。
職業教育生態系統的重構需要突破傳統的"學校單主體"治理模式。現代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等新型辦學主體的出現,標志著校企雙元育人模式正在形成網絡化生態。以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學院通過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治理框架,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度持續高位攀升,畢業生本地區就業率連續五年保持七成以上。
在價值維度上,職業教育生態治理需要實現三個轉向: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延伸,從技能傳授向全人教育拓展,從服務經濟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深化。這種價值重塑要求職業教育既立足職業性,又彰顯教育性,在培養能工巧匠的同時,更要培育具有職業精神、創新能力的大國工匠。
職業教育生態治理的現實挑戰與瓶頸突破
當前職業教育生態治理面臨三重張力:一是教育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匹配錯位。據2023年《中國制造業人才發展報告》,到2025年,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達3000萬人,但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畢業生供給僅能滿足需求的60%。二是治理主體的協同困境。雖然94%的職業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機制,但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企業不足30%,"校熱企冷"現象依然突出。三是數字化轉型中的生態失衡。東部發達地區職業院校數字化教學資源覆蓋率達85%,而西部欠發達地區僅為45%,數字鴻溝加劇區域發展不平衡。
破解這些難題需要創新治理機制。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探索的"九個共同"模式——共同規劃、共組團隊、共建基地、共育人才、共享資源、共編教材、共設標準、共研技術、共克難題,構建起校企命運共同體,使畢業生就業質量指數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列。這種治理創新表明,職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活力源于多元主體的價值共創。
現代職業教育生態治理體系的建構路徑
構建多元協同的治理共同體。完善"政府統籌、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責"的治理架構。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治理經驗,建立由教育部門、產業部門、行業協會、職業院校組成的四方協商機制。在省級層面探索建立產教融合促進中心,建立產業人才需求預測預警系統,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動態匹配。
深化產教融合的生態鏈接。推動職業教育從"物理結合"向"化學反應"躍升。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兼具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功能的市域產教聯合體。如寧德時代與20所職業院校共建的"新能源產業學院",構建了課程共建、師資共培、技術共研的立體化合作模式,年均為行業輸送技術人才5000余人。
推進數字化轉型的生態重構。實施職業教育數字化行動。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開發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構建"云—臺—端"一體化教學空間。重點加強中西部職業院校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東西協作、對口支援等方式,縮小數字鴻溝。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的"數字孿生工廠",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的實時映射,使實訓效率提升40%。
完善制度保障的生態支撐。加快修訂職業教育法配套法規,建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國家標準。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拓寬職業本科教育通道。建立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制度,要求專業教師每5年累計不少于6個月的企業實踐。優化技術技能人才待遇保障,在落戶、住房、職稱評審等方面破除制度壁壘。
職業教育生態治理的戰略價值與未來展望
職業教育生態治理本質上是教育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變革過程。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中,職業教育需要從四個方面發揮戰略支點作用:一是成為產業升級的"助推器",通過技術技能積累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二是充當區域協調發展的"平衡器",通過人才定向培養服務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三是構建終身學習的"立交橋",通過學分銀行建設實現各類教育成果互認;四是打造國際合作的"新名片",通過"魯班工坊"等載體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面向未來,職業教育生態治理需要實現三個突破:在治理理念上,從管理思維轉向治理思維;在治理結構上,從條塊分割轉向系統集成;在治理方式上,從行政主導轉向法治保障。唯有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融通、內外聯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才能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