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瑾(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世界一流企業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明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
在山東的一家電子制造廠中,產線工程師通過“數字孿生”平臺遠程調試設備——人工智能(AI)算法實時分析生產線壓力、溫度、振動等上千個參數,提前72小時預警潛在故障,將停機時間縮短60%。千里之外的廣東某紡織廠,過去需要逐寸檢查的布料瑕疵,如今通過AI視覺質檢系統,1分鐘內可完成整匹布的缺陷識別,漏檢率從人工的8%降至1%。人工智能時代的制造業智能化升級可見一斑。若將視野從這兩個典型場景擴展至“研發-生產-供應-銷售-服務”(簡稱“研、產、供、銷、服”)的生產制造全價值鏈條,一幅中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當AI從“單點工具”深度嵌入“全環節數字底座”,場景需求不再是技術落地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驅動技術迭代與產業升級的“雙螺旋引擎”——前端的“研、產、供”需求倒逼AI從“通用能力”向“專業工具”進化,后端的“銷、服”反饋又推動AI從“效率工具”向“決策大腦”升級,“需求牽引技術-技術重塑全鏈-全鏈反哺需求”的良性循環逐漸形成。
研:從“經驗試錯”到“智能共創”,需求倒逼AI突破“設計邊界”
研發是制造業的“創新引擎”,卻長期受困于“經驗依賴”與“試錯成本高”的雙重痛點。傳統模式下,一款工業產品的研發可能需要經歷“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仿真驗證-打樣迭代”的冗長流程,僅仿真環節就需反復調整參數,耗時耗力。這種“慢節奏”與“高成本”的困境使企業提出“快速生成可行方案+精準預測性能表現”的核心需求。人工智能時代,AI技術從“輔助繪圖”向“生成式設計”躍遷——通過融合材料特性、工藝約束、成本限制等多維度數據,AI能在短時間內生成設計方案,并通過仿真模型快速驗證可行性。AI發展極大縮短了研發時間,豐富了研發成果,顯著降低了研發試錯成本;而研發環節的技術突破,又成為反哺AI能力進化的新養料。AI的創造性升級了工業研發的效率和效果,不僅提供了更有創新性的“替代工藝路線”,而且賦能了工業產品研發的場景創新和業務流程迭代,提升了中國制造企業的競爭能力。
產:從“剛性制造”到“柔性智造”,需求推動AI成為“決策中樞”
生產環節的關鍵矛盾是“標準化流水線”與“個性化需求”的沖突。傳統工廠的生產計劃性強、設備參數固定、工藝路線單一,面對計劃性弱、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訂單往往需要停機調參、重新編程,過高的換線時間嚴重制約效率。在生產制造場景下,AI從“單設備控制”向“全鏈路協同決策”的進化,滿足了企業對“柔性生產”的迫切需求。例如,工業大模型實時分析訂單需求、匹配歷史生產數據,并聯動控制設備,從而實現“訂單-工藝-設備”的快速適配,用高度的“智能性”對沖生產制造需求的“不確定性”。人工智能的應用徹底激活了生產制造的柔性需求迸發,賦能生產場景鏈接更多不同類型的前端需求場景;而柔性生產的技術落地,又推動AI向“實時動態優化”能力升級。
供:從“分散管理”到“智能協同”,需求驅動AI成為“統籌利器”
大規模生產場景下,由于物料定義復雜,采購部門眾多,傳統供應鏈常陷入“需求分散、協同滯后”的困局——多部門采購需求不透明、供應商資源分散、跨地域協同效率低。企業亟需突破“精準統籌、動態協同”的瓶頸,驅動AI成為供應鏈管理升級的“統籌利器”。AI通過搭建多維度采購管理平臺,統籌整合生產計劃、物料定義、庫存數據、供應商資源、市場價格波動等信息,構建動態需求預測模型。除可提前預判物料需求峰值,生成最優采購計劃與分批次交付方案外,AI還打破了部門與地域壁壘,實時共享采購進度與異常預警,實現采購、生產、倉儲等環節無縫對接。面對全球供應鏈復雜性,AI進一步拓展能力邊界。當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或供應商突發產能不足時,AI能快速分析替代物料可行性,匹配備選供應商資源,并通過智能算法尋優,動態調整采購策略,確保生產連續性與成本可控性。這種“數據驅動、智能決策、全局協同”的新模式,為制造業供應鏈大規模采購管理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
銷:從“泛化推廣”到“精準觸達”,需求引導AI實現“意圖穿透”
銷售環節的核心挑戰是“信息過載”與“需求錯配”。傳統銷售依賴經銷商反饋或線上線下調研,難以及時捕捉客戶的隱性需求。企業對“精準獲客、深度轉化”的需求,推動AI從“用戶畫像”向“意圖識別”進化。通過分析客戶的對話記錄、瀏覽軌跡、采購歷史等數據,AI能構建需求意圖模型,識別客戶的顯性需求(如“需要某型號設備”)與隱性需求(如“免費的設備培訓”)。銷售環節的技術落地,推動AI從滿足需求向創造需求的預測式場景延伸。例如,當企業發現客戶對設備全生命周期成本(而非單次采購價)的關注度上升時,AI開始整合能耗數據、維護成本、二手殘值等信息,為客戶精準提供“總擁有成本(TCO)分析”。
服:從“被動維修”到“主動護航”,需求塑造AI成為“服務管家”
售后服務是制造業“客戶粘性”的關鍵,但面臨“響應慢、診斷難、修復久”的問題。傳統模式下,設備故障需客戶主動報修,工程師上門檢測,耗時耗力;對于“隱蔽性故障”往往等到設備停機才被發現,導致客戶損失擴大。企業對“服務增值、體驗升級”的需求,推動AI從“被動的故障診斷”向“主動的健康管理”發展。通過部署傳感器采集設備振動、溫度、電流等數據,借助AI的感知能力構建“設備健康畫像”,主動提前預測故障發生概率并推薦維護策略。服務的智能化升級反哺AI“知識沉淀”的能力涌現,AI能將這些隱性低頻的“故障”和“維修”知識轉化為“可復用的高頻算法邏輯”。企業建立AI“故障知識庫”后,不僅能直接診斷已知故障,還能通過“案例相似度匹配”,為新出現的問題提供排查思路,提升服務效率的同時,也將服務場景的時間軸向未來進一步延展。
從場景需求到產業升級的AI方案還在更新
中國制造業的快速智能化升級,讓“研、產、供、銷、服”全機制鏈路的每一個應用場景都成為“AI訓練場”,訓練得到能力涌現的AI又升級重構了價值鏈中的每一個場景。面向未來,從場景需求到產業升級的AI方案還在進一步更新。
首先,AI產業應用需突破“工具”局限,向“協作型智能”躍遷。例如,Copilot(智能副駕)模式,AI深度嵌入工程師、技術員等崗位工作流,實時輔助決策;Agent(智能體)模式,AI成為自主決策主體,在特定場景下具備目標導向的動態協調能力;多Agent模式則通過多個智能體的協同聯動,實現復雜任務的拆解與全局優化,以場景智能的方式提升產業系統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其次,發揮AI生產力要從“外緣”走向“核心”。AI發展和應用的早期更多在營銷(精準獲客)、服務(售后響應)等“外緣環節”發揮作用。未來,AI需要面向產業核心問題持續發力,將深度滲透至生產制造的核心場景,如精密加工、工藝優化、質量管控等,成為決定產品競爭力的“關鍵變量”。
最后,智能人才、交叉人才是產業智能化升級的關鍵。“懂制造不懂AI,懂AI不懂制造”這一結構性矛盾,急需高校培養智能制造交叉人才、企業建立智能工匠培育體系、政府完善智能人才引導機制共同破局。
面向應用場景的人工智能技術進化與產業升級將持續深度共舞。當AI技術迭代深度回應制造業具體需求,中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將越走越快,越走越穩。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