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董成雄(華僑大學南島語族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浩瀚的太平洋波濤之下,埋藏著人類文明的壯闊遷徙史詩。數千年前,中國東南沿海的潮間帶生態場域中,南島語族先民以“陸耕海獵”的生存智慧,在珊瑚礁潟湖與紅樹林沼澤的交響中,叩開了海洋文明的大門。他們的獨木舟劃破晨霧,不僅載著粟黍稻米的農耕基因,更承載著紅衣陶紋的審美密碼與星象導航的宇宙認知,開啟了橫跨萬里的文明漂流。從平潭殼丘頭遺址的稻作遺存到波利尼西亞的拉皮塔陶器,從閩方言的南島語底層到夏威夷Hula舞蹈的基督化嬗變,南島語族以文化基因的韌性,在島嶼鏈與大陸架的碰撞中,完成了一場持續數千年的動態文明交流。當以數字之鑰開啟這座文化寶庫,這場始于中國東南的文明遠征,正在書寫新的文化之美、文明之光、發展之惠的當代啟示錄。
南島語族文化源起于海陸交界生態系統調適中的文化積累。南島語族文化萌芽于距今數千年前的海陸過渡帶,其文明基因形成于人類對潮間帶生態系統的深度適應過程。南島先民在珊瑚礁潟湖、紅樹林沼澤與島鏈構成的復合型生態場域中,開創性地構建起“陸耕海獵”的生存范式,發展出整合漁獵采集與原始農耕的復合型經濟形態,構筑起南島語族文化結構的物質根基。平潭西營遺址(距今約7300-6500年)水稻栽培遺跡及陶器表面粟、黍類作物印痕,確證了陸海復合型生業模式的存在。這種跨界面生態調適催生出獨特社會結構和文化符號體系,東花丘與龜山遺址(距今約4000-3200年)展現了儀式性區域與復雜社會結構的形成;平潭遺址群中貝齒紋陶器與臺灣大坌坑文化的紋飾共性,以及東花丘遺址出土的類現代咖啡杯形陶杯,共同構建起南島文化符號體系。南島語族在塑造獨特“文化質點”的同時,通過親族網絡轉化為涵蓋語言、祭祀、禁忌的完整文化系統,最終孕育出南島語族文化發展范式,為南島語族跨海域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南島語族文化形塑于海洋遷徙中的文化再生產。當南島語族先民駕獨木舟駛向怒濤萬頃的太平洋時,他們并非無序漂流,他們的文化特質在跨越萬里的遷徙中展現出驚人的穩定性和創造性,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兼具地理跨越與文化再生的系統性實踐,其生產技術、社會結構與符號系統的三維互動,揭示了南島語族跨越海洋時空的文化再生產范式。在生產技術層面,熟練地使用工具以及技術的嫻熟與標準化,為跨海域文化生產提供基礎。從獨木舟到邊駕艇獨木舟、雙體獨木舟,密克羅尼西亞造船術以歌謠節奏編碼木料拼接順序,植物纖維綁扎技術突破海洋鹽蝕限制,技術先進性和標準化進一步彰顯出南島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在社會結構層面,南島先民從小型聚落發展為具有功能分區的較大聚落,包括居住區、餐食加工區、手工業區、垃圾傾倒區等,如福建上攀龜山遺址和菲律賓巴丹群島遺址群,社會空間分布的規律性和功能的完整性不僅體現了生產力水平的躍升,更折射出復雜化社會分工與管理機制的萌芽,預示著南島語族文化呈現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發展特征。在文化符號系統層面,從平潭殼丘頭遺址到太平洋諸島文化遺址,南島語族先民從原始繩紋的應用到龜背紋飾的形成,進而拓展至幾何形制與動植物紋樣的藝術表達,符號系統通過歷時性層累不斷被系統性地賦予文化象征意義與族群精神內涵,其文化表征體系的多元形態與歷時演變軌跡,深刻彰顯出南島語族在跨海域文化再生產中基本成型的文化模式。技術知識傳遞、社會組織成熟與符號基因延續構成的三位一體協同機制,驅動著南島文明在動態擴散中保持文化內核的穩定性與再生能力。
南島語族文化成熟于異質環境中的文化互化。該族群在向海而生的遷徙進程中形塑自身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在太平洋島嶼的當地環境中,通過“互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催生出既保持本源又獨具特色的新形態。具體表現為:其一,物質文化的在地重構。美拉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拉皮塔文化中獨特的幾何紋飾與人面紋陶器,既延續了福建殼丘頭遺址的陶器技術(如紅衣陶),又融入了島嶼資源(如貝殼灰),最終形成具有儀式功能的器物。其二,宗教文化的適應性改造。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去殖民化歷史進程中對殖民文化霸權的解構性抗爭中。其三,文化符號的意義再生。所羅門群島傳統經濟體系中的紅貝殼貨幣功能發生嬗變,從跨島聯盟的交換媒介轉型為婚禮聘禮。其四,語言學的活態印證彰顯了文化互化的深度。南島語系中的基本詞匯(如“獨木舟”“鯊魚”)在散布四海的南島語中保持同源,而社會組織詞匯(如“酋長”)卻在各區域衍生出不同稱謂,反映了權力制度的在地化重構。這些互化案例共同證明,南島語族文化在太平洋的環境中并非簡單復制,而是通過環境反饋與本地融合,催生出如拉皮塔文化、波利尼西亞星象導航術等新形態,既維系了海洋文化本源,又彰顯了其獨創性。
南島語族文化在新技術時代的文化創新中活化“生長”。數媒時代,南島語族通過技術賦能,加強文化聯系,持續推動文化傳承,建構起增強全球傳播效能的數字化實踐范式。在文化記憶存續層面,關島查莫羅人運用三維建模與虛擬現實技術實現Latte石柱遺址的數字化重構,將物理廢墟升維為可交互的文化場域;平潭殼丘頭遺址的全息投影技術則創造具身認知的考古敘事模式,實證了數字技術對儀式空間再生產的關鍵作用。在文化傳播機制轉型層面,島國漁民的星象導航視頻通過彈幕交互形成“數字學徒制”傳承系統,福建師大平潭附中的陶器紋飾三維復原項目構建了“Z世代”參與文化傳承模式,突破傳統代際壁壘。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南島語族從平潭向大洋的這段跨越萬里的文明傳播與互化史啟示我們:唯有承認文明根源、尊重文化互化、推動文明互鑒,人類才能在波濤洶涌的時代浪潮中共建文明和諧共生的未來。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