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正妙(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譚幸(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系統性、基礎性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不斷開拓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凝聚同心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偉力。
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進程中,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形成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民族理論和政策體系,各民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團結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作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原創性論斷,鞏固和拓展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黨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從雪域高原到塞外草原,從天山南北到西南邊陲,各民族群眾生活蒸蒸日上,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中華民族正以一系列無可爭辯的實踐事實,持續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生動景象,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深刻的根基、強大的支撐、充足的依據。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人心的。新時代新征程,要準確把握黨的民族工作新的階段性特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引導各族人民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確保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上行穩致遠,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我們要推動文化強國建設,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但塑造了各民族血脈相融、骨肉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更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勢,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中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共同創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團結的基石,是和睦之魂。一方面,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引導各民族將中華文化內化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要面向群眾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就是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引導各族群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潤感染和中華文化的洗禮淬煉中,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大力推動各族群眾逐步實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形成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牢固精神紐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引領各民族把自身命運同中華民族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推動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彼此兼容、共建共享、患難與共,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最深厚的力量。
科學定位民族地區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使命任務,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推動民族地區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完善沿邊開發開放政策體系,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努力維護邊境安全,實現邊民團結、邊防穩固。順應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的趨勢,有序推進民族地區與中部地區、東部地區各族群眾跨區域流動。統籌城鄉建設布局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積極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
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將民族事務治理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堅決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管好守穩意識形態陣地。健全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的體制機制,提升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領,為推進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應有貢獻。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2021ZDAM04)階段性成果)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