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羅家旺(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產業是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產業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形式。近年來,福建省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要求,著力以完善政策體系、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抓手,在固長板、補短板、鍛新板上下足功夫,致力于打造適合本地特點的發展道路和樣板。
搭建產業協同創新機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造新能
福建省擁有良好的實體經濟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鏈基礎,除擁有電子信息、先進裝備、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四大支柱性產業,還有眾多特色產業,如特色農業和食品加工業等。截止到2024年4月,福建擁有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的38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國第四,產業形態多樣,產業結構完整。
福建省以制造業立省,制造業大多集聚在民營經濟。2023年,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近70%的地區生產總值、70.6%的稅收、70%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和94%的企業數量。但在民營經濟中,傳統產業占比過高,中小企業數量多,受制于市場競爭加劇、要素成本剛性上漲、新技術門檻過高等不利因素,傳統產業僅憑一己之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跨越式升級,只有加大多產業深入融合、發揮政策優勢,才能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2024年5月29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將“提升產業集群發展水平”作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任務。為保障這一任務得到有效落實,《決定》還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全省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統籌協調,構建支持新型工業化政策體系。這為凝聚全省力量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力量。
完善綠色產業政策,促進生產力逐“綠”向“新”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實現綠色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關鍵是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這不僅有助于推進環保,還能帶動技術的進步和競爭力的提升。在未來競爭格局中,誰在綠色低碳技術上率先突破,誰在綠色低碳產業上搶占先機,誰就能占據一席之地。福建臨海、多山、地處亞熱帶,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森林覆蓋率常年位居全國首位,被譽為“中國最綠”省份。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厚植發展優勢,不斷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步伐,形成了一攬子綠色產業政策,為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大綠色動力。
一是加強綠色產業發展頂層設計。推動經濟發展向綠色轉型,要強化頂層設計思路,按照綠色發展的總體性要求,制定階段性發展目標,逐步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培育新興綠色產業。2021年3月,福建制訂了《福建省推進綠色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強調要做大做強做優綠色經濟,提出逐步建立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提高綠色產業競爭力。2022年,制定《福建省“十四五”生態省建設專項規劃》,從推進生產綠色化、節能降碳增效、健全綠色碳創新體系、提升服務業綠色發展水平四個方面明確了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的主要內容。2024年11月,頒布《中共福建省委辦公廳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要求制定區域開發建設活動、產業布局優化調整、資源能源開發利用等政策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
二是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福建省豐富的產業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創新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引導生產要素向綠色產業集聚,增強綠色產業價值回報率。近年來,福建立足自身產業優勢,加大政策力度,鼓勵各地依托資源稟賦探索綠色發展新道路。2020年,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森林康養產業服務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在此基礎上,三明市聯合多部門制定《三明市文旅康養主導產業人才考核辦法》,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助力三明市康養產業健康發展。2024年,泉州市制定《關于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若干措施》,對完成排污指標、耗能指標的企業給予政策獎勵,加快推進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持續努力,福建正著力打造生態產業鏈,點綠成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拓寬。
打好人才政策組合拳,引領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主要根基和源泉。現代產業想要實現迭代升級,必須依靠高技術高技能人才。福建牢固樹立人才領先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全省人才事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高品質推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是優化人才政策矩陣。全省緊扣產業升級、產業轉型需求,統籌各類人才隊伍建設,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得到持續改善,打造了“人才福建周”“人才創業周”等品牌項目,實施了“青年拔尖人才”計劃,千方百計引進“高精尖缺”人才,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強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同時,全省堅持“以產聚才,以才促產”,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廈門市制定“群鷺興廈”人才政策體系,通過“雙百計劃”等重大工程引育高層次創新人才,成功培育了大博醫療、美圖科技等一大批上市企業。泉州市聚焦產業發展現實需求,持續深耕“人才港灣”計劃,深化落實先進制造業人才聚才平臺建設,發布《泉州市優才服務提升行動若干措施》,從教育、醫療、住房、工作等方面為各類人才提供多種優惠政策。
二是健全人才評價體系。人才評價體系是人才建設工作的“指揮棒”、“紅綠燈”。發揮好評價體系的牽引作用,科學合理制定人才評價、考核機制,為不同層次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寬廣舞臺,成為福建省健全人才產業人才評價體系的重要工作。2022年,福州市重磅發布“1+1+N”人才政策體系,著力破除人才評價“四唯”傾向,突出對人才能力、業績和貢獻的考量。2024年,福州市圍繞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提出“以賽聚才、以情留才、以才促產”理念,成功舉辦了多場賽事,探索“以賽代評”新路徑。廈門市則著力探索多元人才評價體系,逐步建立起“政府+企業+市場”人才評價機制,針對不同產業制定不同人才考核評價指標,實現產業扶持政策與人才評價改革同頻共振。針對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性強、高技術人才密集的特點,廈門市提出聚焦“能力+業績”“職業屬性+崗位需求”的選拔標準開展職稱評審工作。針對傳統產業亟需培養一批高技能型人才的現實需求,廈門市著力挖掘地方資源優勢,依托本地豐富的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技工教育發展環境,制定了《廈門市民辦技工院校辦學質量評估辦法》,對民辦技工院校辦學水準進行評審,鼓勵對接傳統產業培養高技能人才。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