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彭芳(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羅賢宇(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近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貴陽舉辦,主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商全球發展綠色轉型”。論壇自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12屆,是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平臺和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峰會上提出堅守多邊主義、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公正轉型、強化務實行動等重要倡議,為全球綠色轉型和生態治理指明方向。2025年是《巴黎協定》達成十周年,也是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五周年。十年期間,中國始終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積極履行《巴黎協定》內容,著力將推動全球綠色轉型作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積極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將氣候要素融入經濟系統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世界綠色發展事業不斷注入強大動力。
全球綠色轉型是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國氣象局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5)》顯示,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5~2024年)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2024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地球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驚人,過去50年(1970—2020年),受監測的野生動物種群平均規模縮減了73%。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環境污染的加劇,推動全球綠色轉型迫在眉睫。
傳統高碳發展模式觸及了地球生態承載力的極限,造成了全球嚴峻的生態危機,是人與自然關系破裂的深層根源。推動全球綠色轉型是為實現自然資源高效合理使用而制定的系統性、根本性戰略,其核心在于通過重構人類生產與自然系統相對立的傳統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構建一種新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破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兩難”悖論。因此,推動全球綠色轉型不僅是國際社會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國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在光伏、風電等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不僅驅動了自身能源結構優化,更以貢獻了全球約1/4的新增綠化面積,成為全球“增綠”最快最多的國家,為世界提供了綠色轉型的“中國方案”,印證了全球綠色轉型的現實可行性。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峰會上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可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已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內化為其區別于西方傳統現代化模式的鮮明標識與本質要求,深刻認識和把握這一“鮮明特點”,對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至關重要。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生態智慧的創造性轉化。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認識到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形成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傳統。如“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三才”思想,“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的“不違農時”觀,此外,還有“地力常新壯”論、種養“三宜”說、“謹其時禁”與“圣王之制”的環境管理制度說等,無不體現出中華民族在“天、地、人”三者辯證關系上的獨到見解,強調要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生產和生活勞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區別。西方現代化以工業革命為起點,長期奉行“征服自然”“人類中心主義”“資本至上”等理念,導致資源過度消耗、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危機頻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生態缺陷愈發凸顯。反觀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為和諧共生理念奠定了文化根基,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發展模式的超越,摒棄了西方現代化中資本主導下對自然的掠奪性開發,確立了以“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為邏輯主線的發展模式,如浙江安吉從污染礦山到“兩山轉化”樣板、塞罕壩從荒漠到林海的綠色奇跡,都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動注腳。中國還率先在全球提出“雙碳”目標,已建成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并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中國開創的“生態紅線制度”更是向世界提供了一份解決人類與自然如何和諧共存共生問題的“中國方案”,實現了生態“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的協同并進,成功破解了西方現代化難以克服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二元悖論。此外,中國始終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通過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堅定推動《巴黎協定》實施等行動,倡導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生態治理模式,在提升發展中國家話語權的同時,彰顯了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的協同可能,不僅為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了全新選擇,也為全球各國綠色轉型提供了超越西方傳統模式的“中國方案”。
攜手推進全球綠色轉型,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
堅守多邊主義,共同應對氣候危機。當前全球環境治理面臨多重困境,盡管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等對國際秩序造成嚴重沖擊,損害全球環境治理效率,中國仍始終踐行多邊主義,秉持團結合作精神、互利共贏理念,通過多邊治理共同應對氣候危機。中國積極推動深化國際合作,主動擔當大國責任,始終秉承維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同各方持續深化生態保護、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國際合作,通過分享美麗中國建設經驗、共同推動落實三大全球倡議、舉辦全球各界廣泛參與的國際論壇和機制性對話等方式,助力全球綠色轉型、探索南南合作新路徑、推動構建公平合理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推動全球綠色轉型貢獻中國力量。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中國提供并動員氣候變化相關資金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不僅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還提升了當地人民福祉。世界各國要在公平、合作、高效的框架下,通過提升國家自主貢獻(NDCs)力度等方式,共同應對氣候危機,為攜手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提供更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推動公正轉型,增進全球綠色福祉。一方面,綠色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新動能,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在建核電裝機規模均居世界第一,終端能源綠色化體系基本建成,為增進全球綠色福祉貢獻了中國力量。世界各國要以戰略定力錨定綠色轉型方向,以創新韌性突破發展瓶頸,使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提高節能降耗成效,持續增強供應保障能力,深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不僅為自身高質量發展開辟新空間,更為進一步推動公正轉型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推動綠色轉型,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協同推進民生福祉改善和氣候治理。這就需要尊重各國不同起點、發展階段和國情能力,防范加劇全球發展的不平衡、不平等現象,在可持續發展和減貧框架下推進公正轉型。國際社會中發達國家應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與能力建設支持,確保其公平獲得綠色發展機遇,增進各國人民共同和長遠福祉。推動公正轉型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增進全球綠色福祉的必然要求。各國都需將社會公平納入戰略核心,推動世界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建立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協作模式,加快綠色化和數字化的深度融合,讓綠色福祉真正惠及全球領域。
強化務實行動,完善生態治理體系。完善生態治理體系,建設生態友好型經濟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這就需要強化務實行動,以系統政策體系和扎實行動舉措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方面,對于中國而言,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重要抓手,嚴守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線,不斷完善生態治理體系,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另一方面,對于世界而言,各方都應該盡最大努力,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定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確立的目標、原則及制度安排,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自身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共同建設生態友好型世界經濟。
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生態環境問題關乎全人類及后代福祉,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者,中國始終秉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國際綠色合作,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用實踐向世界證明,世界各國只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以開放的姿態、堅定的信心、務實的舉措,攜手推動全球綠色轉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就一定能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特質及其踐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1CKS034)階段性成果]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