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婷(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員)
近日,以“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 共促世界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向會議致賀信指出,“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
文旅國際交流合作可以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通過文化和旅游活動,各國人民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增進對不同文明的認知和理解,從而消除誤解和偏見,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處。同時,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能夠為文化創新提供豐富的靈感和素材,激發文化創新的活力。文旅國際交流合作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旅游業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文旅國際交流合作,可以促進各國之間的人員往來和貿易合作,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旅市場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選擇來華旅游,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2024年,我國入境游客達到1.32億人次,總花費942億美元,分別恢復到2019年水平的97.2%和93.5%。隨著免簽政策范圍持續擴大,多項促進入境旅游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地見效,2025年一季度,我國入出境旅游市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在首個“非遺春節”的帶動下,入境旅游熱度顯著提升,入境旅游3501.64萬人次,同比增長19.6%;其中外國游客736.74萬人次,同比增長39.2%。
雙向奔赴更明顯,國際流量顯著增長。以2025年春節假期為例,一方面,中國游客出境游熱情高漲,足跡遍布全球2100余個城市,出境機票預訂量同比大增六成,日本成為最熱門目的地,匈牙利、沙特、挪威等國家增幅顯著,三線及以下城市居民貢獻超三成出境訂單。另一方面,大量外國游客來華過年。某線上旅行平臺的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使用非中國護照預訂國內航班的訂單量同比增七成,客源國前五為韓國、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加拿大,除一線城市外,二、三線城市也成為外國游客探索的新目的地。
文旅融合更深入,非遺成國際交流亮點。2025年春節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我國各地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民俗活動,將春節傳統習俗與現代元素深度融合,非遺活動成為吸引外國游客的核心要素。如北京推出5600余場文旅活動,故宮博物院舉辦“龍年新春文化大展”,蘇州舉辦“新春非遺游園會”,上海豫園以《山海經》為創作靈感舉辦新春燈會……這些活動帶動相關門票訂單大幅增長。外國游客通過參與制作年畫、剪紙等非遺項目,深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非遺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都在舉辦春節慶祝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在紐約、倫敦、巴黎等國際大都市,春節期間舉辦的舞龍舞獅、花車巡游等活動吸引了大量當地民眾和游客參與,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春節期間,中國文化和旅游部還通過駐外文化和旅游機構,在海外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歡樂春節”“天涯共此時”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政策助力更優化,旅游便利化不斷提升。中國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簽政策,已與二十余個國家全面互免簽證,對四十余個國家單方面入境免簽,對五十余個國家過境免簽,過境免簽停留時間延長為240小時 ,新增一批過境免簽入出境口岸。上海還推出新舉措,為外國游客提供更便捷的離境退稅、多語種服務、行李寄存等各類服務。這使得外國游客來華旅游更加便捷,刺激了入境游的發展,讓更多外國游客有機會深入體驗中國文化。而且,跨境游主流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他們除了欣賞沿途風景,對當地文化氛圍和體驗感的要求普遍提升。跟團游比例普遍下降,自由行越來越多,游客除了前往大城市和熱門景點,更多青睞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城和鄉村,追求深度游,深入體驗當地生活和文化。
加強文旅國際交流合作落實全球文明倡議,需要從人文交流合作平臺、形式、人才與地方文化等方面進一步適配與創新。
人文交流合作需要搭建多層次的平臺。例如,加強政府間的文化交流合作,通過高層互訪、文化年等活動增進國家間的互信與理解,為民間交流提供有力引導和示范;鼓勵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積極參與國際人文交流,開展民間文化交流活動、民間藝術團體互訪演出等,進一步促進文化交融。
進入AI時代,我們還可以利用好數字技術和新媒體平臺,創新文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著力打造更加多元化和更具互動性的人文交流新樣態。如運用社交媒體、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方式,提高人文交流的覆蓋面和觸達率,使中華文化以更加生動的方式走向世界;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新手段,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使外國游客能夠“身臨其境”地參觀我國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
作為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撐,國際化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也很重要。要著力加強語言教育,進一步推廣漢語學習,讓漢語成為連接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橋梁;不斷完善國內高校的外語學科體系,加速培養非通用語人才,以滿足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需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我國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各地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精心打造具有國際辨識度和吸引力的地方文化品牌。同時,推動地方文化的國際合作,共建文化交流項目,促進文化資源共享。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