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紅(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在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央財經委員會7月1日召開的第六次會議明確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要認真落實黨中央部署,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推進合力”。有關部署聚焦重點難點,以“五統一、一開放”(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為基本遵循,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從2022年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到此次“五統一、一開放”的具體要求,可見統一大市場建設從“框架設計”邁入“深化攻堅”新階段。各地方、各部門要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因地制宜抓好貫徹落實,不斷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走深走實。
以制度型開放賦能統一大市場建設
“五統一、一開放”構成縱深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四梁八柱”。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立足新發展階段,對“五統一、一開放”作出更具體、更深化的部署,目標導向更加清晰。
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政策導向,有利于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市場的比較優勢,為統一大市場建設注入強勁活力。在統一市場基礎制度方面,以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為支柱,筑牢統一大市場根基;在統一市場基礎設施方面,推動交通、物流、能源、信息“硬聯通”與數據、標準“軟聯通”協同發力;在統一政府行為尺度方面,規范招商引資、政府采購等行為,將“市場統一度”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在統一市場監管執法方面,建立跨部門、跨區域協同機制;在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方面,著力打破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流動壁壘。我們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通過制度創新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充分釋放制度型開放紅利。
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是直擊痛點、回應期盼,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如2025年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則進一步“瘦身”,大幅拓寬企業準入領域。各地也推出配套政策,全面清理整治市場準入壁壘,進一步助力推動企業有機會“進入”、有規則“融入”市場,促進要素資源順暢流動。2025年是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十周年,國務院更是第八次批復,將跨境電商綜試區擴大至178個,構建了國內跨境電商綜試區區域布局“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為經濟內外循環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以要素配置改革暢通統一大市場建設
當前,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點多面廣、千頭萬緒,將面臨諸多現實挑戰,如何啃“硬骨頭”?如何打破市場壁壘,構建“全國一盤棋”的資源配置網絡?這需要從體制機制創新、政策協同推進、基礎設施聯通三個維度協同發力。
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需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五大要素領域開展跨區域要素流動改革試點。通過建立統一規范的要素市場交易規則,完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推動土地指標跨省域調劑、人才資質互認、資金跨區域流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有效破解要素流動“腸梗阻”問題。
在政策協同推進方面,需強化央地聯動和區域協作,建立健全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政策協調機制。同時,推動建立跨區域政策協同機制,如市場監管、行政審批、環境保護等政策協同和產業轉移利益共享機制,有效避免政策“打架”和區域惡性競爭。特別是針對地方保護主義這一“老大難”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清理各類市場準入壁壘。破壁壘不僅意味著強監管、嚴執法,也體現著從理念到方法的創新。要糾正地方政府不當干預市場行為,有力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在基礎設施聯通方面,需加快推進交通、物流、能源、信息等領域的互聯互通。交通基礎設施方面,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2025年西部陸海新通道利用鐵路、公路、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將西部地區貨物經北部灣出海通達世界各地,成為連接西部地區與海外市場的“黃金通道”。物流設施方面,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明確穩步推進12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聚焦打造“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能源基礎設施方面,實施“西電東送”工程有力支撐了東部地區產業綠色轉型。數字中國建設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數字基礎設施這樣的“數字底座”的跨越式發展。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和交易規則體系,促進數據要素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流動,為資源配置提供了新的可能。全國5G基站突破500萬個,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5+2”國家頂級節點已全面建成,為數字經濟時代要素流動提供了堅實支撐。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初步實現521萬項服務事項和3.6萬多項高頻熱點服務應用的標準化服務,有力推動各地各部門線下辦事“只進一門”、線上辦事“一網通辦”,極大便利了市場主體,有力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公平競爭護航統一大市場建設
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正處于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在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如何打破制約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讓市場“活起來、流起來”,成為當前改革發力的重點方向。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一錘定音:“五統一、一開放”是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核心任務,這有助于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更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破除不同地區之間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這一判斷,既是對當前市場運行痛點的精準把脈,也釋放出以制度創新打通經濟循環血脈的強烈信號,更為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
一是公平競爭審查,從源頭破除市場分割,釋放開放紅利。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更是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基石。我國《公平競爭審查條例》與《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辦法》先后出臺,是健全完善公平競爭制度規則的具體實踐,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有力舉措,對穩定市場預期、提振企業信心,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具有重要作用。更具突破性的是,各地還紛紛上線運行了公平競爭智慧審查系統或平臺,提升了公平競爭審查效能,從源頭破解人工審查效率低、審查標準執行不一等痛點難點。
二是規范涉企執法,切實把“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落到實處。持續開展的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能堅持問題導向,緊盯重點問題、重點領域、重點地區,聚焦突出問題開展,從“以罰代管”轉向“包容審慎”,從“多頭執法”轉向“綜合監管”,從“剛性約束”轉向“柔性引導”,這對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穩定社會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進一步推進監管能力現代化,構建智慧監管新格局,保障開放安全。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同時,如何守住安全底線?2025年市場監管系統通過加強市場監管行政立法工作,強化新經濟、新業態監管制度供給,健全信用監管制度,完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信用監管體系,特別是加快智慧監管手段應用,織就了一張“天羅地網”。通過強化執法監督,推動好的制度在實踐中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長效化地遏制執法亂象。
實踐證明,縱深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不是封閉的內循環,而是以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內對外開放來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市場活力,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們正以“五統一、一開放”為行動綱領,在制度型開放中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打破市場壁壘中暢通經濟循環,在規范執法中筑牢企業發展基石。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縱深的關鍵階段,統一大市場建設與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正形成良性互動。當地方保護主義藩籬被拆除,壟斷行為被精準打擊,區域壁壘加速消融,國際規則與中國實踐深度融合,一個更加開放、更有活力的中國市場正加速成型。這不僅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國為世界經濟注入確定性的中國方案。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