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力文(四川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
在全球化與數字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國際傳播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中國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其意義遠超便利人員往來。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入境游客飆升至921.5萬,同比增長40.2%,其中免簽游客占比高達71.3%。這項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人”的流動轉化為重塑中國形象、增進文化理解的強大動能,悄然開啟一場“以人為媒、體驗為橋”的傳播革命。
政策賦能:免簽政策的三重傳播價值
免簽政策的深層價值,在于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支點,其效能主要體現在三個關鍵維度。
延長流量轉化窗口期。政策顯著延長了國際旅客在華停留時間。監測顯示,免簽旅客平均停留時長從2019年的2.1天大幅延長至4.7天,72%的旅客選擇跨城市流動。這寶貴的“240小時”,成為深度體驗中國多樣性的黃金窗口,為文化感知和價值認同創造了更充分的時間條件。
激活民間信任紐帶。政策釋放了最寶貴的傳播資源——游客的親身體驗與自發分享。比如德國旅游博主一則“高鐵上的餃子宴”視頻獲得280萬次播放,評論區“現代中國”、“便捷高效”等關鍵詞涌現頻率提升。這些源自親歷者的鮮活、真實敘事,其可信度遠超單向宣傳,有效打破了刻板印象,塑造了立體豐滿的當代中國形象。
放大國際協同效應。該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能夠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證便利化措施形成有效聯動。這不僅便利了人員往來,更在實踐層面有力彰顯了中國推動開放包容、促進互聯互通的決心,放大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積極聲量。
機制嬗變:體驗、主體與內容的立體升級
免簽政策的意義,更在于深刻重構了國際傳播的底層邏輯,推動傳播范式、主體與內容發生系統性嬗變。
從“宣傳”到“體驗”,傳播范式的重構。政策的核心是創造深度文化體驗,讓游客成為沉浸式敘事的親歷者與傳播者。蘇州博物館的“夜游昆曲”項目,將靜態展陳變為動態感官盛宴,外國游客的“文化親近感”評分提升。三星堆VR考古體驗館,讓深埋千年的青銅神樹“觸手可及”,使晦澀文物知識吸收效率提。體驗,成為最無聲也最有力的傳播語言。
從“獨奏”到“合唱”,傳播主體的多元。政策釋放了龐大的民間傳播能量。TikTok數據顯示,#ChinaVlog標簽下月均新增內容超15萬條,其中62%源自免簽旅客。他們用第一視角記錄旅行、美食、市井生活,憑借真實性與生活感,在算法推薦中獲得78%的自然流量占比。每個游客都成為移動的“自媒體終端”,政府、企業、個人共同編織起立體化的敘事網絡。
從“打卡”到“解碼”,傳播內容的深化。240小時提供了深入腹地、體驗多元場景的可能,游客得以從故宮的皇家氣象,走到成都茶館的煙火人間;從外灘的摩登天際線,轉入西安回民街的千年食肆。流動本身成為文化解碼的過程,各地也積極創新。如南京博物院的“文物表情包”讓青銅器在海外Z世代中“活”起來;“二十四節氣”美食地圖將農耕智慧化為味覺體驗,帶動相關餐廳外賓增長,傳播內容從景點符號升華為價值共鳴與文化理解。
精準識別:傳播生態系統的四大挑戰
成效顯著,挑戰猶存。構建以人為核心、體驗驅動的國際傳播新生態,仍需突破瓶頸。
服務能力掣肘體驗深度。比如小語種導游覆蓋率仍然可以提高,語言壁壘制約深度互動;景區智能導覽系統兼容性不足,外籍游客使用率仍可提高等。
區域失衡限制覆蓋廣度。東部沿海(長三角、珠三角)集中了全國較多的海外游客接待量,傳播圖景呈現“東密西疏”。
敘事單一削弱傳播銳度。牛津大學路透研究院監測顯示,75%的海外傳播內容仍固守長城、熊貓等傳統中國符號,對當代科技創新、都市生活、民俗文化等內涵挖掘不足。更值得警惕的是,AI生成內容占比上升,其潛在的文化誤讀風險不容忽視。
數字壁壘阻礙效能釋放。智慧文旅系統缺乏統一標準。部分景區預約、支付、導覽平臺互不聯通,增加游客操作成本,削弱政策便利性。
優化路徑:構建可持續傳播新生態
隨著全球傳播秩序深度調整,中國聲音的傳遞需要根基深厚,更需創新路徑向世界講述中國式現代化。將每位免簽旅客視為潛在的“文化使者”,用鮮活體驗增進理解,讓數字工具精準適配分發,持續提升國際話語影響力。為此,需系統施策。
優化人才體系。聚焦全球傳播格局演變、智能技術迭代及跨文化交流深化需求,制定分層分類的人才培養方案,打造適應多元場景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面對海外游客,可實施“國際傳播官”計劃,培養精通“語言+文化+數字技術”的復合人才。同時,注重青年人才和本土基層人才隊伍的儲備,完善“文旅志愿者”認證體系,搭建人才交流平臺,促進人才之間的經驗交流共享,激活社會化傳播網絡,破解服務瓶頸。
促進區域協同。圍繞資源高效配置、服務無縫銜接、市場深度融合的目標,構建跨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增強區域品牌競爭力與影響力。如,打造“東西協作傳播走廊”,推動東部數字平臺、流量優勢與西部豐富文旅資源有效對接;實施重點景區國際化改造計劃,優先在4A級以上景區實現多語種服務全覆蓋;創設黃河、長江流域區域文旅品牌,共同開發文旅App,彌合區域鴻溝。
深耕內容創新。依托技術革新與跨界融合的雙輪驅動,建立導向明確的分級激勵機制和高效審核通道,釋放創作者創新活力。可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創作者擺脫簡單“符號堆砌”,突破挖掘反映中國科技、環保、鄉村振興等當代新貌的內容;建立人機協同的內容審核機制,設立“文化真實性”評估標準,嚴控誤讀風險,確保敘事真實生動。
打通數字經脈。融合數據、技術、場景、產業、政策五維要素,建設標準統一的智慧文旅樞紐平臺,驅動服務升級與產業協同。大力推廣上海“一碼通”等高效整合模式;部署先進文化AI技術,提升知識服務智能化水平,為優質傳播內容生產與高效分發夯實數字底座, 破除數據壁壘。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