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增崠(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吳茵墨(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為新時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體化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就是要常態化、機制化解決公共文化服務如何最終落地落實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秉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則,重視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硬件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持續關注服務內容、服務流程等軟件方面的質量提升,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化建設,確保不同地區的基層群眾都能享受到相對均衡、規范的公共文化服務。一方面,引導優質文化資源更多地向基層一線下沉,向農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傾斜,加大對農村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資源投入,因地制宜配備書籍影像資料、開展文化講座、文化精品下基層活動。另一方面,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向特殊群體傾斜,滿足老年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群體的文化需求。同時,要大力推動各級各類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建立聯動機制,推動總分館、不同場館聯絡常態化,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健全完善城鄉文化交流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強農村公益電影發行放映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 等城鄉流動文化服務項目,以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形式傳播、弘揚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建立和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機制?
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饋機制是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的關鍵。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收集群眾意見。線上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政府文化服務網站、專門的文化需求調研 APP 等,設置便捷的問卷、留言板塊,方便群眾隨時反饋需求。線下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農村文化禮堂等地設置意見箱,定期開展面對面的群眾座談會,著重促進“群眾需求反饋”與“政府資源供給”的精準銜接,以創新舉措推進文化惠民項目落深、落實,推動高品質文化資源深度嵌入民眾日常活動之中,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最后一公里”。?
探索開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動式、菜單式公共文化服務,通過集約高效的資源調配與運營管理,切實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實際成效。建立社區文化服務半徑指數模型,對15分鐘生活圈內的閑置空間,如社區物業用房、地下車庫、樓頂平臺等進行文化空間改造。通過組建微型化專業團隊、配備多功能流動文化車、開發模塊化文化服務包、創設參與式創作機制四項舉措,形成靈活機動的文化“下沉”機制。推行“1+N”創作模式,專業院團提供技術框架(1),基層群眾填充本土化內容(N),融入當地的方言、民俗故事等,讓文化作品更貼近群眾生活,激發群眾參與文化創作的熱情。?
鼓勵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持續做好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離不開多元化主體的共同參與,也需要不斷完善各類主體的生產經營機制。社會力量的參與能夠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注入新的活力。持續推動文化事業單位在人事管理、薪酬分配等關鍵領域的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有序開展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架構的優化調整以及內部運行機制的革新探索。一方面,要激發文化事業單位的創新創造活力。例如,通過合理的績效考核,激勵文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主動深入基層,挖掘群眾文化需求,創新文化服務形式。另一方面,精心培育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與大型企業集團,同時扶持培養骨干型、新銳型和 “小精特型” 民營文化企業,推動各類企業定期到基層開展演出、培訓活動、志愿惠民活動,培養帶動基層文藝人才。特別是要鼓勵文化單位與基層社區、農村建立長期幫扶關系,加強專業人員和基層的文化交流、藝術培訓、文化活動策劃,激活基層群眾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增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活動。?
強化各級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賦能?
數字智能技術推進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重塑文化生產傳播方式,為優質文化資源的傳播和服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要借助數字技術全面整合各類文化資源,以實現不同層級公共文化數字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從而構建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集群。建立縣域文化服務數字孿生平臺,通過實時映射基層文化設施運行狀態,實現對文化設施的精準管理與維護。建設數字文博場館,積極發展云展覽、云閱讀、云體驗、虛擬現實等技術,讓基層群眾足不出戶就能獲得身臨其境的閱讀、觀影、觀展、制作體驗。要利用城市的文化節、博覽會、媒體等宣傳平臺和渠道,展示鄉村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對鄉村文化品牌進行宣傳推廣,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費者關注鄉村文化。鼓勵中心城市文化機構向基層單位推廣服務標準和管理經驗、定期組織文化服務,建立向基層輸送優質文藝演出、展覽展示、文化講座的長效機制,助力基層單位完善文化服務承載設施和機制,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培育更多精干高效的基層文藝工作者?
加大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扶持引導力度,在藝術指導、場地、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資源支持。在提供藝術指導方面,組織專業藝術人員定期到基層為文藝團隊進行培訓,努力實現表演技巧、節目編排到藝術審美等多方面、全方位提升。在場地方面,協調社區、農村閑置場地提供基層文藝團隊排練、演出的文化空間。在安全保障上,制定活動安全預案,確保文化活動安全有序開展。在城市管理方面,簡化文化活動審批流程,為基層文藝團隊開展活動提供便利。
文化單位與基層 “結對子”,可以長期、穩定地為基層輸送文化資源和專業指導。要鼓勵各級各類文化單位與城鄉基層“結對子、種文化”,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培育扎根基層的群眾文藝團隊,建設精干高效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同時充實文化志愿服務隊伍,聯動專業文化工作者、基層群眾文藝骨干、文藝社團和優秀青年志愿者,重點塑造并推廣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的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形成示范帶動效應,促進基層文化志愿服務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為基層群眾提供更豐富、更貼心的文化服務,營造良好的基層文化氛圍。
總之,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承載著廣大基層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熱切向往,肩負著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文化現代化程度、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文化任務、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任。打通這關鍵的“一公里”,公共文化服務才能精準觸達人民,豐富的文化資源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