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偉凱(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
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源頭,且這一源頭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元素,從而使得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得到進一步豐富與延展。津派文化作為天津的城市靈魂,已為民眾和社會所認可,成為了沁入內骨子里的一種精神支撐,且通過各種具象化形式展現了出來,如建筑風貌、工商理念、民俗特色、休閑方式、飲食習慣等等,所以在弘揚傳承津派文化的同時關注其源流,就不但能夠使我們“知其然”,而且更能夠“知其所以然”。
津派文化的源
人是文化的主體,物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但無論是人文文化,還是器物文化都離不開人、離不開所處的地理環境,津派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
“河海要沖”的天然區位匯聚了“五方文化”。天津地處河海要沖,天然的區位優勢使這里成為各種文化的聚集交流之地。620年前,隨著天津設衛筑城,來自全國各地的居民匯集定居,他們帶來了各自區域的文化,“本衛土著之民,凋零殆盡,其比閭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據史料記載,當時駐守兵士和家屬分別來自今浙江、安徽、江蘇、上海、江西、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陜西、北京、福建、貴州等地,其中又以浙江、安徽、江蘇、山東、江西、湖南、湖北人為多,他們在天津定居入籍,開始了新的生活,所謂“當年遠調來津,立城定賦,其來歷不容泯也。”“津邑居民,自順治以來,由各省遷來者十之七八。”移民城市最大特點就是文化的包容并蓄,江南文化、荊楚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關中文化等相互交融,糅合各家之長,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天津地域文化,其一磚一瓦皆透露著歲月的痕跡與地域的風情,這可以說是津派文化的最初源頭。
“南糧北運”的漕運經濟和運河文化進一步豐富了津派文化的內涵。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隨著京杭大運河改造升級,作為重要漕運樞紐,無論是運漕兵士、南北商賈,還是出行官員、科考舉子,都在天津停留交易,天津城市的繁榮也由此而興,“九州萬國貢賦之艘,仕宦出入、商旅往來之帆楫,莫不棲泊于其境,江淮賦稅由此達,燕趙漁鹽由此給,當河海之沖,為畿輔之門戶,儼然一大都會也。”正是因為天津的居民來自五方,商人帶來的貨物品種也基本涵蓋了全國各地,使得這些居民仍然能夠通過物品實現自己固有的傳承下來的文化風俗,如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南方地區的儺舞,在天津(漢沽區域)保留了下來并演變成簍子燈的藝術形式,再如天津古建筑,無論是園林還是民居,很多構造展現出了明顯的江南風格。因此可以說運河文化、漕運商業的發達成為津派文化的又一源頭。
“海外使者”的經停推動了中外文明互鑒交流,為津派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明清兩朝,由于天津獨特的地理位置,很多海外使者通過天津前往北京朝貢,在天津停留期間,無論與官員的交流,還是與民眾的互動,都使得天津居民開闊了視野,并率先見到了海外國家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俗,這些也都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津派文化之中。如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秋,菲律賓蘇祿國的東王、西王和峒王率三百多人使團通過天津進入北京朝貢,九月初使團從北京啟程返國,明成祖派專使護送,乘船沿大運河經天津南下,這是有史記載通過天津的第一個海外官方使團,之后日本、琉球等國使者進行朝貢貿易時,也是經天津進入北京。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七月,荷蘭為取得在中國的貿易權,派使節哥頁到北京拜見順治皇帝,其從海路到天津,并將天津與廣州、鎮江并列為中國三個主要港口,隨行人員還繪制了三岔河口及海河西岸地圖。之后無論是乾隆時期來華的英國使者馬戈爾尼,還是嘉慶時期要求通商的其他英國使者,都是從天津大沽口登陸進京。這些海外使者的到來,就為津派文化的豐富增添了新的元素等。
津派文化的流
文化是動態的存在,形成需要一定基礎,傳承和發展也需要一定條件,一是該文化能夠被社會認可,二是該文化屬于積極向上。
津派文化形成并傳承至今,就在于其不但符合人們的認知,且能夠激勵大家奮發圖強,從而成為了一種區域標識。作為中國近代以來頗具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津派文化具有多元開放、包容創新、不拘一格的明顯特色,其融多元文化于一爐,在包容中創造著一切,在創新中不斷砥礪前行,既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也保持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創新。
津派文化在天津人的性格中得到了體現和傳承。天津人性格中的熱情、和善,樂觀、豁達,與津派文化的熏陶密切相關,早在明清時期的志書中,就稱贊天津人“貴德恥爭,民純訟簡”“民性純良,俗皆敦樸”。如今天津人率真豪爽、親切包容和幽默詼諧的形象已為社會公認,尤其是熱情好客一直讓人津津樂道。最近兩年火爆的天津馬拉松比賽,熱情的天津人更是在現場為到訪者細致服務,在賽道左右為參賽者吶喊助威,在街頭巷尾為奔跑者擺下美食,這些都是津派文化具象化為個體行為的鮮明表現。
津派文化在天津的器物文明中得到了弘揚和傳承。天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津派文化的重要載體,無論是靜態的作品,還是動態的藝術,都蘊涵著津派文化的突出特色。楊柳青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其作品既有宮廷文化特色,又有市井文化融入,既有北方的粗獷風格,又兼具南方的細膩之美,充分體現了津派文化的包容與創新。再有風箏,天津是中國風箏的主要產地之一,民國初年,天津風箏制作空前昌盛,樣式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與江南風箏樣式很是接近,且天津的風箏與楊柳青年畫實現了密切結合,《十美圖放風箏》作品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再比如曲藝、相聲等,為什么在天津如此興盛,為什么天津被稱為獨特發音的“哏”都,就在于這種載體能給人們帶來快樂和幸福的情緒價值。
津派文化在天津人努力奮進的實干中得到了發展和傳承。天津人具有一股天然不服輸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形成與城市發展密切關聯,從退海之地、鹽鹵充斥,到水稻成功種植、小站稻揚名天下,再到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天開高教科創園的高質量成功打造,無一不彰顯了天津人在逆境中奮進、在困難中不屈、在斗爭中前進的文化品格。天津是一座有特色的城市,特色固然體現在多方面,但人的精神面貌彰顯了城市的活力與前景,展現了城市文化的特色與氣質,我們經常說講好“天津故事”,而600多年來天津人民努力建設美麗家園的生活態度和奮斗歷程,就是天津故事的最主要內涵,也正是在600多年的奮斗中形成、發展、豐富了津派文化。
津派文化在天津的語言文化中得到了彰顯和傳承。天津語言幽默風趣,自帶天然喜感,這與天津城市的特點密不可分,天津地處河海交匯,工商業發達,古時人們可盡享漁鹽之利,生活相對穩定,所以多喜少憂,這種客觀環境對語言聲調的形成就產生了重要影響。天津語言多用低音和低平調,干凈利落,活潑俏皮,表達方式豐富,與天津歷史、文脈和城市性格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已成為一種獨特且富有魅力的地方方言。也正是對這種語言的認可,才使得津派文化在傳播和弘揚上具有了天然優勢。
津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特點,使來自不同地域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身所熟悉的文化元素的影子,有的人之所以初來這個城市就喜歡上了她,關鍵就在于其彰顯出的文化與自己的內心有了一定的契合。文化植根于內心,屬于無需提醒的下意識自覺,弘揚和傳承津派文化已成為天津城市現代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從中發掘出深邃的精神價值,將會使這座城市的發展更加豐富多彩,展現出新征程上獨有的城市文化魅力!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