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尹西明(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國際組織創新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工信部“十五五”規劃專家組成員)
強國必先強產業,支柱產業是經濟發展、國家強盛的核心驅動力。一般而言,支柱產業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對經濟增長、就業和稅收具有顯著貢獻,并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產業。近年來,我國在培育支柱產業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但隨著產業結構動態演變與經濟轉型持續深化,疊加當前和“十五五”時期大國博弈加劇及國內結構調整雙重壓力,把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戰略重點,加快培育新支柱產業成為重要的戰略抓手。
新支柱產業是在經濟轉型、科技創新及全球劇變背景下,面向新質生產力、科技強國、制造強國使命目標,以產業科技創新體系為基礎,培育壯大的具有創新引領、智能高效、戰略先導、綠色高質等特征,對國民經濟起到核心支撐、能夠有效帶動產業升級的新型支柱產業群體。換言之,新支柱產業包括鋼鐵、建材、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的綠色智能高端化轉型升級以及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等新興支柱產業的培育。如果說“傳統支柱產業”和“新興支柱產業”共同構成了“支柱產業”的完整拼圖,那么“新支柱產業”則既包括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的“新興支柱產業”,也包括傳統支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后具有綠色、高端、智能新特征的“煥新版”。“傳統支柱產業煥新”和“新興支柱產業打造”相結合,既是統籌舊動能更新和新動能培育的實踐路徑,也是準確把握和深入貫徹落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理念的內在要求,更體現了實事求是、遵循科技和產業規律的行動邏輯。
“十五五”時期,我國產業發展將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以及未來產業“并發”的新格局,制造業的競爭力正進入也處于邁向制造強國陣營前列的“爬坡過坎”關鍵期。在此背景下,產業發展模式也加速從數字化、網絡化正加速向智能化轉型,產業優勢也逐漸從規模優勢轉向體系優勢。此外,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所蘊含的豐富應用場景、海量數據以及高效的產業體系,為培育新支柱產業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
202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重點提及支柱產業,并強調“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可以說是對統籌推進舊動能更新和新動能培育的新部署,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具體而言,要從六個方面著眼,加快打造新支柱產業,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是要以產業戰略引領產業政策的體系化發展,加快從追趕型產業政策向引領型產業政策轉型。這一戰略轉型要求面向國家發展和全球競爭的未來重大戰略性使命型場景,以場景驅動技術預見和產業涌現為突破口,構建系統性政策體系,強化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新支柱產業代表著未來產業的核心方向,是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戰略支點。產業政策需更加注重創新引領與結構優化,通過頂層設計明確產業戰略方向,系統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產業化應用。同時,應強化政策協同效應,避免政策沖突和資源浪費,確保政策組合的整體效能。
二是要注重區域協同發展與產業集群差異化融合化發展,避免內卷性的產業政策對新支柱產業培育產生負面擠出效應。新支柱產業的發展高度依賴于區域間的產業分工協作和資源優化配置。應以核心突破、梯度轉移、全局協同、跨業融合為路徑,打破制約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籬笆墻”,重塑產業空間格局,推動資源的高效流動與共享,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國企民企、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和融通創新,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和跨產業融合發展范式。同時,要加強對產業政策的動態科學評估與優化,避免過度競爭導致資源浪費和市場扭曲,提高產業政策的引領性、精準性和有效性,為新支柱產業的培育和持續發展護航。
三是要加快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和科技先鋒企業,打造有力主體。科技領軍企業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引領者,更是產業鏈整合和市場拓展的核心主體。科技先鋒企業則憑借前瞻性思維和強大創新能力,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變革的重要引擎。通過構建產業共性技術和數據平臺,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和科技先鋒企業牽頭提升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能力和創新效率。同時,通過為創新型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借助智能化技術提供從技術驗證到市場推廣的全鏈條智能服務,推動技術成果的高質量供給和高效率產業化,加快培育壯大科技先鋒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構建多層次的企業梯隊,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共同發展的格局,為新支柱產業的崛起提供堅實的市場主體支撐。
四是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應進一步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和科技先鋒企業牽頭組建實體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將高校的基礎研究優勢、科研院所的技術開發能力與企業工程化經驗深度融合,瞄準國家發展戰略性場景、產業發展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精準高效聯合攻關。建立跨機構、跨產業的研發資源開放開源創新體系,促進技術、數據、人才的開放流動,加速技術成果的跨領域滲透與迭代升級。配套建設高能級產業創新服務平臺載體,完善中試熟化、標準檢測等產業技術基礎設施,開發開放戰略性高價值場景,以場景化需求為牽引,縮短技術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周期。以企業主導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載體和平臺體系打造,系統提升產業技術自主供給能力,實現關鍵領域從技術突破到產業主導的跨越發展。
五是要構建人才驅動型創新生態,以全球視野重塑產業創新動力源。人才是支撐新支柱產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應通過教育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適應技術革命的復合型人才體系。新支柱產業的技術前沿性和創新密集性決定了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應通過教育體系改革,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優化科研人員激勵機制,提升人才的創新活力。同時,可以建立海外人才離岸創新中心,實現全球創新資源的就地轉化。通過構建“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生態,以人才鏈支撐產業鏈,以產業鏈吸引人才鏈,形成人才驅動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六是要重塑資本流向的制度邏輯,通過科技金融生態重構增強產業韌性。金融生態是支撐新支柱產業發展的關鍵基礎,應通過制度創新引導資本流向關鍵領域,構建全周期金融支持體系和風險管控機制。深化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改革,設立并加快推進包括國家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國家量子產業投資基金等國家級產業母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硬科技領域;發展知識產權期貨市場,為技術成果轉化提供價格發現機制。通過加強金融監管來防范系統性風險,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提升金融服務質量,為新支柱產業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同時,探索多樣化的科技金融支持模式,如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滿足新支柱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確保其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具備足夠的產業韌性和競爭力。
總之,新支柱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既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也是產業體系催生新質生產力涌現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涉及技術創新、市場變革、政策支持、場景開發以及產業鏈協同等多重因素。在規劃和實踐中,既要以“換道超車”和“創新引領”的系統性思維培育掌握核心技術話語權的新興和未來產業集群,通過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催生產業新賽道,打造更多新興支柱產業,經濟新增長極;也要以“賦智向新”的產業自信加快傳統支柱產業“煥新”來培育新支柱產業。如此一來,才能做到“先立后破,破立并舉”,在守正創新中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韌性水平,催生新質生產力持續涌現,為建成科技強國筑牢產業根基,為建成制造強國提供持續動能。
【本文系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重大研究項目“‘十五五’新型工業化‘新支柱’產業選擇及政策設計”(2024-1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理論基礎、組織模式與制度環境”(72474025);工業和信息化部重大課題“產業根政策:從追趕邁向引領的中國產業政策共性基礎理論研究”(GXZK2025-1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