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朝霞(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于曉(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為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首次系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把人們從單純考慮環境保護引向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相結合,實現了認識論的重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和總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體系化、學理化闡釋,必須著力闡釋其鮮明的理論創新,更好為推動全球生態治理、建設美麗世界提供科學指引。
如何認識“為什么”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文明與自然聯系起來,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為什么”要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理論。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科學、系統地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共榮的關系,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傳承和發展,告誡人類對大自然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開發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理念,跳出傳統思維模式,注重從勞動對象的維度要求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不僅主張可以通過生態服務付費、生態旅游等方式實現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換,而且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既可以為某些產業提供個性化的生產環境,也可以為員工和客戶提供宜居、舒適的生活環境,從而上升到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高度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等理念,把環境與民生、環境與人權聯系起來,主張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并賦予公民享用良好環境的環境權,用最嚴格制度和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興則文明興”理念把生態與文明聯系起來,將生態史和文明史融為一體,上升到生態文明和歷史定律的高度來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醒我們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構想建設“什么樣”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在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提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等重要理念,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什么樣”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理念闡明,生態文明的社會不僅是一個環境良好、資源永續、生態健康,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能實現供需均衡的生態型社會,還是一個能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個方面,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美好、生態活躍之“三生共贏”的文明型社會。從理論上看,生態文明是由“文明+生態”共同構成的,可通過文明的生態化和生態的文明化兩個方面的相向奔赴而實現生態產品的供需均衡,并非只要求生態環境良好,而是代表一種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新型文明形態。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表明,生態文明的社會,不僅是一個保護和發展統籌兼顧、保護和利用協調有序的發達社會、協調社會;也是一個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特別區域堅持生態優先,將發展讓位于保護,能有序推進生態保護補償的綠色社會、公平社會;還是一個能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不斷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讓保護和發展實現雙贏的創新社會、共生社會。
“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理念表明,高投入、高污染、低效能的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人民群眾生活需求層次不斷提升,要從速度維度的“快不快”轉向質量維度的“高不高”,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繁榮,著力為民眾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福祉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模式亟需升級換代,要從力道維度的“強不強”轉向水平維度的“高不高”,著力實現高水平保護,重點是要杜絕和摒棄不顧生存權和發展權的環保“一刀切”亂象。
部署謀劃“怎么樣”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重要理念,而且強調要處理好“五個重大關系”,對“怎么樣”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了全面部署。
一是在視野格局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關于“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重要理念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不同于可持續發展觀從經濟、社會、環境等三個維度的可持續來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超越,這更加深刻地闡明了生態環境問題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屬性,有助于進一步構建生態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一體實現現代化的體系。
二是在國際合作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人類基因的相似性、環境問題的全球性、人對地球的依賴性等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理念,強調要以“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共同體思維“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三是在方法策略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要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等“五個重大關系”,既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又堅持矛盾的特殊性,既堅持“兩點論”又堅持“重點論”。同時提出“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等,確立了空間均衡、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嚴密法治等思維,超越了西方生態話語體系的傳統思維局限。
四是在實施體系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運用整體主義方法論,從政治方向、倫理立場、道路選擇、核心任務、總體抓手、路徑手段、條件保障等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怎么干”的問題作了系統部署。
法典是人類制度文明皇冠上的明珠。當前最緊要的是,加強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理化闡釋和體系化建構研究,真正明晰這一自主創新成果的核心要義和理論優勢,為全面實現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法典化表達做好理論準備。最終,將中國的環境立法編纂成一部能與法德民法典媲美、可引領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性法典。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生態文明理念的環境法學闡釋研究”(23AFX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