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尤琳(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周恒(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調研時強調:“云南民族眾多,要加強邊疆民族地區治理,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切實維護民族團結、邊疆穩固”。這一重要論述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民族地區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民族地區治理應以鄉村基層為著力點,從城鄉一體、根脈傳承、財政支撐、三治融合、黨建引領五個方面,拓寬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方面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
城鄉一體:拓寬民族地區“空間嵌入”
在制度創新上,支持地方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一步深化戶籍與住房制度改革,建立“租售并舉”長效機制,推行居住證“一網通辦”與租購同權政策,破除城鄉人口流動壁壘。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通過政府補貼、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構建“保障性房源+危舊房改造+存量盤活”體系。
要素流動方面,構建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建立健全資源要素下鄉激勵機制,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暢通城鄉人口流動渠道,深化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吸引多種主體參與鄉村投資和創業。
產業協同方面,打造城鄉聯動的產業集群,提升縣城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能力,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引導城市資本投向農村產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農業技術下鄉。設立民族手工藝培訓、電商直播等就業幫扶項目,提高鄉村群眾收入。
設施服務方面,統籌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公共服務標準認證及社會治理數據互通,構建城鄉互補、各有側重的一體化發展格局。推動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貫通,以縣域為單元,統籌城鄉基礎設施規劃,統籌布局交通、供水、供電、信息、物流、垃圾污水處理等設施,建設縣域教育、醫療、養老共同體。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并軌、普惠共享,統一政務窗口服務流程、醫療報銷比例等,實現縣域內公共服務“縣鄉同權、村居通辦”。
傳承根脈:拓寬民族地區“文化嵌入”
激活傳統文化基因,深挖民族文化內核。比如對傳統節慶進行現代化改造,將民族傳統節日與鄉村旅游融合,推動非遺項目產業化。開發民俗體驗項目,通過VR/AR技術展示民族歌舞、傳統工藝、歷史影像等,建設“村史館+家風廊+道德榜”文化矩陣,讓“和合倫理”“孝親文化”浸潤日常生活。
建設民族融合社區。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構建“15分鐘民族共融服務圈”,通過“空間重構—文化浸潤—就業賦能—生活融入”四步策略,展示村史村規、優良家風、道德模范事跡,打造多民族文化共融空間,構建民族團結進步新社區。
財政支撐:拓寬民族地區“經濟嵌入”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擴大中央財政補助民族地區資金規模,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稅收減免等工具,為民族地區注入發展動能。深化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落實農業補貼政策,支持發展聯農帶農富農產業。有序推進民族地區鄉村發展和建設,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構建多元投入格局。統籌用好相關領域資金,逐步提高民族地區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健全傳統村落保護體系,保護鄉村特色風貌。支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涉農資金整合改革,建立直達資金監管體系,將績效評價貫穿資金使用全周期,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能。
構建多元投入機制。優化“財政+金融”協同機制,創新“財政貼息+風險補償+保險保障”聯動政策,建立“政策性銀行+商業金融+合作社金融”三位一體支農體系。推進“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全鏈條改革,建立集體股權、土地指標交易、碳匯收益多元增收機制。立足民族地區獨特的文旅資源,通過“智慧旅游平臺+特色民宿貸款”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盤活鄉村資產資源。挖掘傳統工藝、民族文化、文旅資產等特色資源,探索民族村寨融資盤活模式,激活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推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農村集體經濟通過“三權分置”改革,將土地、林權等資源轉化為可流轉資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訂單農業、生態旅游等融合業態,發展特色種植。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完善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激活土地要素市場,形成“資源盤活資本積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治融合:拓寬民族地區“社會嵌入”
以自治增活力。加強村委會自身履職能力建設,充分發揮村委會的自治功能,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確保村民自治的透明度和陽光化,完善村民小組自治單元運行模式,將自治觸角延伸至最基層。深化自治制度創新,建立“自治事項清單+協商目錄”,優化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激發村民參與熱情。在民族村寨推行民族特色自治形式,將民族傳統智慧與現代治理相融合,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以法治強保障。加強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制定“民族特色村規民約”示范文本,建立法律明白人培養機制,實施法治文化浸潤工程,創建民族雙語普法宣傳品牌,開展“法律進寨”“法治趕場”活動。構建縣鄉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立“巡回法庭+流動調解室”,推行法律體檢進鄉村活動。建立“法治監督員”制度,實行村務法律審查機制,確保村級事務決策合法合規。針對民族矛盾糾紛,建立“禮法融合調解室”,運用“民俗調解+法律仲裁”復合模式,實現“法理情”有機統一,維護鄉村和諧穩定。
以德治揚正氣。實施“文化鑄魂工程”,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民族文化傳承館+農家書屋+鄉村大喇叭”立體德育宣傳矩陣。開展“最美村寨”“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培育“道德模范”“身邊榜樣”等先進典型。在民族節慶中注入德治元素,積極創演適合民族地區農民群眾觀賞需求的文藝節目和活動項目,為鄉村民俗文化注入時代的新活力。將“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民族傳統美德轉化為德治規范,形成好人有好報的德治導向,讓德治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磁場。
黨建引領:拓寬民族地區“心理嵌入”
在政治領導力方面,通過構建自上而下的鄉村治理領導體制,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責任鏈條”,廣泛動員基層力量,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加強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選拔優秀“帶頭人”,堅決整治“微腐敗”。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推行支部星級管理制度。
在思想引領力方面,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實施“民族雙語干部培養計劃”,建立“三會一課+田間課堂”學習模式,結合農事實踐進行理論宣講,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樹立農民文化自信。同時,關注農民訴求,解決思想問題,給予民族地區鄉村干部更多關心愛護。
在群眾組織力方面,加強村兩委領導班子建設,發揮黨員干部引領鄉村治理作用,培養和引進鄉村治理人才,加強鄉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建立黨群議事會制度,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創新“鄉村治理積分制”,激發群眾參與治理內生動力。
在社會號召力方面,落實黨中央為基層減負的部署,深化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鄉鎮履職事項清單。探索支委聯組、黨員聯戶制度,優化“第一書記”嵌入治理方式,將工作觸角延伸到組入戶。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