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祖國(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
在中國訓詁學史上,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以儒家經典的研究最為充分。近年來,佛教文獻特別是以《一切經音義》為代表的佛經音義研究正成為新的學術生長點。唯獨道經注疏文獻至今未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目前國內數十部訓詁學專著對道經訓詁的情況皆少有提及,存在諸多盲點。21世紀以來,經過學術界各方努力,許多道經的寫作年代已基本弄清,可以作為語料使用。歷代注疏語料較為接近當時的實際用語,道經故訓材料也是訓詁學研究、漢語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值得深入發掘。
道教文獻一般分為“十二類”,其中“玉訣類”主要是對原有經書的注解或解讀,《正統道藏》《藏外道書》兩部大型道教叢書收入的注釋文獻達350余種。其中,關于《老子》《莊子》《列子》,兩部大型叢書中就有123種注釋作品。它們是伴隨傳統訓詁學的發展而出現的,屬于訓詁學的研究對象,可惜絕大多數文獻為迄今的訓詁學著作所忽略。
從存在形態而言,道經故訓材料主要有兩種,一種即上文所述道經注疏中的故訓材料。歷史上有代表性的道經注疏,例如唐代白履忠(梁丘子)《黃庭內景玉經注》,五代杜光庭《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代陳景元《西升經集注》,金代劉處玄《黃庭內景玉經注》,元代李道純《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明代陸西星《無上玉皇心印妙經測疏》,清代劉一明《黃庭經解》等。道經注疏中的故訓材料是最豐富的,是古代詞匯訓詁方面的寶貴資料。
以楚方言詞“丁子”為例,《南華真經注疏》卷三十五“丁子有尾”唐成玄英云:“楚人呼蝦蟆為丁子也。夫蝦蟆無尾,天下共知,此蓋物情,非關至理。”南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一百六:“楚人呼蝦蟆為丁子,有尾謂為科斗。”南宋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卷三十二:“丁子,蝦蟆也,蛙也,楚人謂之丁子。丁子雖無尾,而其始也實科斗化成,科斗既有尾,則謂丁子為有尾亦可。”《南華真經》的三種注本都談到了“丁子”這一方俗詞,可謂難得的故訓材料。
另一種為道經正文中的故訓材料。早期道經往往在正文中解釋詞義,釋義的文字是正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有的是作者擔心信徒無法了解自己使用的字詞,出于方便傳教之考慮,故自己隨文作出解釋。正文中包含故訓材料比較多的道經文獻,主要有東漢《太平經》,南朝梁陶弘景編《真誥》《登真隱訣》,北周《無上秘要》,唐王懸河編《上清道類事相》,北宋張君房編《云笈七簽》等。
以東漢時期的道經開山之作《太平經》為例,其中,卷三十九《解師策書訣》就是天師逐字逐句解釋九十字的《師策文》,形訓、聲訓、義訓皆備,由字詞訓詁入手,進而闡釋道教大義。例如:“壽者,竟其天年也。長者,得無窮也。久者,久存也。”“治者,正也,天以此書正眾賢之心,各自治病,守真去邪。”“十一者,士也。”“比者,比也,比若四時傳相生、傳相成,不復相賊傷也,其治無有刑也。”
再如,道經常用詞“臨目”,謂練功入靜時兩眼微閉的狀態。“臨目”時常見于道書正文記載,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四十五:“臨目,目欲閉而不閉,欲開而不開,令幽顯相關,存注審諦。”卷一百五:“常用朔望之日,日中時,臨目南向。臨目者,當閉而不閉也。心存兩目,中出青氣,心中出赤氣,臍中出黃氣。”又:“臨目者,令目當閉而不閉之間也,少令得見日月之光景。”《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二十二:“臨目者,當在閉與不閉之間也,須令見日月之光景。”這些正文訓詁材料時代可靠,解說詳細,值得參考。
道教故訓材料具有不容忽視的語言學價值,其中保存了大量的道教語詞、古詞古義、方言俗語以及古代名物詞語,集中體現了歷代道教學者在訓詁學方面的成績。道經訓詁是訓詁學研究的空白點,很少有訓詁學著作把道經訓詁作為研究對象。道經訓詁作品數量繁多,是中國訓詁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納入訓詁學研究的視野。加強對道經訓詁的研究意義重大,有助于開拓訓詁學研究的新境域,直接推動中國訓詁學研究。
道經故訓材料中有不少內容可資漢語詞匯學研究參考,諸如詞義演變、詞形變化、語言理據、修辭造詞等。道經中有一些散見而此前未被關注的聲訓材料,亦可為音韻學、語源學研究提供參考。豐富的道經故訓材料在增補詞目、補正釋義、補充書證等方面,對《故訓匯纂》《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都有訂補作用。
道經卷帙浩繁,語言古奧,內容晦澀,很多有用的故訓材料仍處于潛存狀態。對歷代道經故訓材料進行系統發掘與研究,全面總結道經訓詁的方法和經驗,深入把握道經訓詁在中國訓詁學史上的貢獻,可為訓詁學、漢語史、古典文獻學、辭書編纂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