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海蕓(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楊(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研究員)
2025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各地區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在全國大局中精準定位,加強規劃銜接”。北京、上海、粵港澳作為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其創新資源豐富,產業基礎各具優勢、創新條件相對優越,整體區域創新水平排在全國前列,面向“十五五”發展,更要在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謀劃區域創新發展,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任務,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因地制宜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及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效。
央地協同是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基本路徑
“十四五”以來,央地協同在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關鍵。一方面,國家戰略需要通過區域和地方落實落地;另一方面,地方發展需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十五五”要進一步強化在戰略規劃、創新政策支持、資金扶持、資源配置、產業鏈供應鏈協同、人才培養、場景驅動、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央地協同。央屬各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關系國計民生、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多層級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央屬機構與地方機構的開放協同,離不開國家與區域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技術擴散及要素流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及創新績效等多方面的對接協同。
中央政策支持與地方自主探索是區域創新發展的制度優勢
新型舉國體制強調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中央政府出臺政策后,地方政府是政策落實的主體,且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權,可以先行先試,這是提升區域創新整體效能的有效方式。一是中央部署實施區域發展戰略。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中央有關部門和單位大力支持配合,區域省市黨委和政府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二是央地聯合出臺專項政策支持。以北京為例,連續三年在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評估中名列第一,累計實施140余項突破性政策,70余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復制推廣。再比如上海,針對浦東、臨港新片區等區域,推出央地融合政策,如允許央企在臨港新片區開展跨境資金池、跨境資產轉讓等試點,賦予在中央授權框架內行使的更大改革自主權等。三是地方探索政策試驗自主權,以深圳為例,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特色優勢,與央企共建數據跨境服務中心等。
實驗室體系和大科學裝置是區域創新發展的基礎能力
中央主要依據國家戰略需求確定發展方向、提供資金與政策保障、搭建基礎設施;地方主要提供配套資源補短板、提供產業場景促轉化,并完善區域發展生態。一是依托大科學裝置推進央地協同。依托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已先后布局大科學裝置、科教基礎設施和交叉研究平臺三大類37個重大設施平臺,20個已經進入科研狀態。以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為例,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擔建設,北京市提供土地、資金和政策支持,逐步實現了央地資源的深度綁定。二是依托實驗室體系推進央地協同。上海張江實驗室體現了國家戰略導向與地方創新資源稟賦的精準匹配,成立了由中國科學院院長與上海市市長共同擔任主任的管理委員會,以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為法人主體,依托中科院科研體系優勢,集成上海市的產業與政策資源,通過專項規劃、土地供給和基金配套等支持實驗室建設,推動基礎研究成果進行轉化。三是積極主動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如北京結合自身科技優勢,前瞻儲備科技重大項目,融入科技重大專項布局,超前布局大科學計劃等。
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是提升區域創新效能的戰略支撐
要通過戰略規劃協同、政策制度設計、資源整合、功能互補等多維度路徑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一是依托大科學裝置和交叉平臺,構建新興學科體系。例如,北京懷柔科學城聯合高校建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學科,推動教材知識圖譜與能力圖譜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二是聯合構建新型高等教育機構,旨在培養急需人才。以2024年9月成立的北京中關村學院為例,它與31所雙一流高校共建,專注于人工智能與交叉學科的人才創新培養。學院踐行“極基礎、極應用、極交叉”的科研理念,通過項目制“超常規”培養模式,旨在培養AI領軍人才。三是央地聯合政策試點。如上海浦東新區試點“基礎研究特區”,賦予科研團隊更大自主權,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形成互補。
場景驅動的技術研發與轉化是提升區域創新效能的新范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導下,場景驅動的創新聚焦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需求,形成央地協同、多要素高效流轉合理調配的高能級區域創新與應用平臺。一是城市全域場景創新加速前沿技術研發和轉化應用。以北京冬奧場景為例,冰雪經濟催生裝備制造融合創新,各類央屬機構和市屬機構明確了智能場館建設、5G轉播、公共衛生安全等細分場景任務,針對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應用難點,打造由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導的重大成果產出路徑,形成了新技術支撐城市場景運行,城市場景為新技術提供應用空間的格局。二是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為統籌推進數字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地方數字化品牌鑄造、“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升、數據產業培育、數字人才培育、數字化發展環境優化、數字賦能提升等提供了豐富場景。三是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推動區域創新。以上海為例,五百余個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建立起從項目、產業到資本等多層次合作關系,賦能上千家中小企業。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