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卜建華(濱州醫學院二級教授,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
“兩個結合”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重大成果,其內在機理從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和主體邏輯三個維度,為青年傳承中華文脈構建起貫通理論、現實與主體的邏輯鏈條。中華文脈傳承需要依托一定的載體,必須推動傳統載體、新興載體與“產品為媒”等多元載體形式的現代化轉型,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與現代表現形式的有機統一。以轉化傳統載體、創生新興載體及整合各類載體為著力點,創新探索“兩個結合”視域下青年傳承中華文脈的載體發展路徑,既能夠回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要求,也能夠為新時代青年文化使命的履行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與實踐啟示。
傳統載體賦能:在賡續傳承中厚植青年文化根基
中華文脈的傳承,首先離不開傳統載體的作用。作為文化基因的物化形態,傳統載體是中華文明得以賡續發展的基礎,更是厚植青年文化根基、塑造文化認同與自信的關鍵工具。依據其物質形態與功能屬性,傳統載體可劃分為物質載體、精神載體與活動載體三種形態。這三類載體通過不同維度的現代轉化,共同構建起文化傳承的傳統載體體系。
文物、遺址、古建筑等物質載體,以其具象的物理形態與空間敘事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物質載體正是我們“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文化條件,其現代轉化也需要在尊重歷史本真性的前提下,實現多維度的創新激活。首先,在歷史解讀層面,要推動物質載體從靜態展示轉向動態敘事。必須綜合運用考古學、歷史學、空間敘事學等跨學科方法,構建沉浸式與故事化的解讀體系,實現對“既存條件”的創造性感知與理解。其次,在技術應用層面,要推動物質載體從實體保護轉向數字孿生與虛擬活化。在自然侵蝕、空間限制等客觀挑戰下,數字技術為文物遺址的永久性保存與創造性活化提供了革命性工具。最后,在價值鏈接層面,要推動物質載體從文化地標轉向生活空間,激發情感共鳴。這三個層面的創新實踐表明,物質型載體的現代轉化必須堅持“兩個結合”的方法論原則,既要守護中華文明物質根脈的本真性,又要運用現代科技與傳播規律,使其成為可感、可知、可參與的“活的歷史”。
哲學思想、文學和藝術作品等作為文化傳承的精神載體,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髓。在“兩個結合”視域下,精神載體的現代轉化需要實現三個維度的創新:首先,在文本闡釋層面,需要完成從傳統義理到現代價值的轉譯。從《論語》的“仁者愛人”到《道德經》的“道法自然”,這些經典文本需要通過闡釋學方法實現創造性轉化。其次,在表現形式上,要實現媒介技術的創新融合。故宮博物院將《韓熙載夜宴圖》轉化為交互數字長卷的實踐,傳統藝術通過數字技術獲得了新的傳播維度。最后,在價值傳播方面,要建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意義聯結。中國詩詞大會通過競技形式激活詩詞魅力,三星堆文物與潮流品牌的跨界合作,都體現了馬克思所說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主體能動性。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復刻,而是在揚棄中實現傳統的創新發展。這三個層面的創新實踐表明,精神載體的現代轉化必須堅持“兩個結合”的方法論原則:既要保持文化基因的本真性,又要適應現代傳播規律;既要尊重歷史語境,又要回應時代需求。
節慶儀式、文化展演等活動載體,是文化價值觀念、社會規范與集體情感得以集中傳遞的活態平臺。在“兩個結合”視域下,推動活動載體現代轉化的關鍵在于激活其內在生命力,使其與現代價值觀念和傳播方式相適應。首先,在儀式內核上,要實現從形式沿襲到意義轉譯的升華。必須超越淺層的習俗沿襲與模仿,深入挖掘各類活動蘊含的宇宙觀、倫理觀、生命觀等精神內核,并進行符合現代語境的闡釋與表達。其次,在表現形式上,要運用科技手段和傳播媒介對活動載體進行創新包裝。河南衛視《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系列節目,將傳統舞蹈、神話傳說與現代舞臺技術和影視化敘事完美結合,呈現出震撼人心的視覺奇觀和文化盛宴,使古老儀式煥發出時代光彩。最后,在參與主體上,要推動實現青年從被動觀看到主動參與的角色轉變。現代文化活動更強調受眾的主體性和參與感,其轉化需打破表演者與觀眾的嚴格界限,創造互動體驗并共創的平臺,實現文化價值的深度內化與活態傳承。這三個層面的創新實踐表明,活動載體的現代轉化必須堅持“兩個結合”的方法論原則,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不變”的是其承載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核,“變”的是其表現形式、傳播手段和參與方式。由此才能使中華文脈真正“活”在當下,“傳”向未來。
新興載體矩陣構建:在多元傳播中提升青年文脈傳承效能
隨著數字文明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以新媒體平臺、數字技術和社群圈層化為代表的新興載體為中華文脈的傳承開辟了新路徑。越來越多的文化主體活躍于新興載體進行文化的生產與再生產,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增添了更多自覺自發的色彩。
新媒體平臺作為文化傳播的新型載體,在“兩個結合”視域下呈現出獨特的傳播優勢與實踐價值。在技術賦能層面,算法推薦與用戶畫像技術實現了文化傳播的精準觸達。比如,微博、抖音、B站等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建立起文化內容與青年受眾的精準連接,使《只此青綠》等傳統文化IP獲得現象級傳播。在參與機制上,新媒體的交互特性激活了青年的文化創造力。比如,現在有很多青年通過彈幕互動、二次創作、短視頻接力等形式,主動將傳統文化元素轉化為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化產品,實現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的身份轉變。在傳播效果方面,新媒體構建了文化傳承的立體生態。“數字故宮”項目、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等案例表明,新媒體不僅拓展了傳播渠道,更重塑了文化傳承的時空維度。在“兩個結合”指導下,新媒體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青年實現文化主體性的實踐場域。通過構建多元協同的載體矩陣,傳統文化得以在數字空間實現創造性轉化,青年群體也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了從文化消費者到文化生產者的身份轉型。
數字技術作為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深刻變革了文化生產與傳播的物質基礎。在文化感知層面,數字技術突破了傳統載體的時空局限,創造出超越現實的沉浸式文化場域。敦煌研究院的“飛天”VR體驗、故宮博物院的“倦勤齋”VR劇場,不僅是對文物遺址的數字化復原,更構建出一種深度參與的全新文化感知模式,有效拉近了現代受眾尤其是青年群體與歷史文化的心理距離。在技術賦能層面,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提供了“數字永生”的解決方案。高精度3D掃描與建模技術實現了文物信息的永久無損存檔;生成式AI則實現了對傳統文化傳播的場域再造、范式更新和結構重塑,不斷增強中華文脈發展的活力和韌性。在傳播范式層面,數字技術顛覆了中心化傳播模式,推動文化傳播向交互式演進。用戶不再僅僅是接收者,更是參與內容創造與傳播的關鍵力量;信息不再是單向灌輸,而是通過點贊、評論、轉發、二次創作等方式實現了多向流動與即時反饋。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網絡,極大地加速了文化內容的裂變擴散與圈層滲透,重塑了文化認同的構建路徑,并催生出更富參與感和生命力的文化傳承生態。
社群圈層是數字時代青年傳承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深刻重構了文化認同的生成路徑與擴散機制。數字時代的社群圈層不僅是人際關系的集合,更是文化價值觀的共鳴場域。在聚合機制層面,興趣社群通過價值觀共鳴實現文化傳播的精準聚類。典型案例如漢服圈、國風電音圈、非遺手作圈等垂直社群,依托微信公眾號、豆瓣小組、QQ群等載體,通過共同審美趣味構建起文化傳播的強關系網絡。其次,在再生產邏輯層面,圈層文化通過符號重構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比如青年群體在電競圈將《論語》名言轉化為戰隊應援口號,在Lolita圈將蘇繡工藝融入服飾設計,在Cosplay圈對敦煌壁畫人物進行二次元重塑,這些創造性實踐本質上是對傳統文化符號的解構與再編碼,賦予中華文脈以契合當代青年話語體系的表達形式。最后,在傳播機制層面,跨圈層聯動有效催生文化擴散效應。社群圈層作為新型媒介,其本身的連接方式就塑造了文化傳承的去中心化與多向度特性,實現了由自上而下的灌輸式傳播向多元主體基于共同文化目標進行動態對話與協同生產的轉變。這既確保了文化傳承的方向性與價值內核,又充分釋放了青年群體的文化主體性和創造力,使社群圈層成為青年堅定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覺,并深度參與中華文明現代形態構建的重要實踐場域。
“產品為媒”驅動:以跨界融合促進青年傳承交流互鑒
“產品為媒”是一種新興的文化傳承形式,其本質是將文化內涵融入產品設計、生產和傳播過程,使文化價值轉化為可觸達、可感知、可傳播的物質載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再生產與物質生產的辯證關系。在“兩個結合”視域下,這一載體形式通過將抽象的文化價值具象化為可感知的物質產品,實現了文化傳播從精神層面向物質實踐的創造性轉化。其載體體系的構建路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推動文化符號的現代轉譯與設計創新,夯實“產品為媒”的價值根基。文化產品的本質是文化符號的物化表達,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需要通過符合時代審美和功能需求的設計語言進行創造性轉化,才能被當代青年有效感知和內化。這要求深刻把握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統一,在“魂脈”與“根脈”的動態平衡中,深入研究經典著作、歷史故事、傳統技藝等,提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元素。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創新設計理念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作和再表達,使文化產品既具有藝術價值,又能傳遞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如說,泡泡瑪特與敦煌研究院合作的“飛天”系列盲盒,通過潮玩載體將壁畫中的伎樂天形象轉化為符合Z世代審美的卡通符號,實現了從靜態文物到社交貨幣的轉變,揭示了文化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活態傳承的實踐真理。
其次,構建深度融合的“文化+”產業生態,拓展“產品為媒”的輻射場域。單一產品影響力有限,只有打破行業壁壘,推動文化元素向更廣泛的產業領域滲透,形成協同創新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才能實現文化傳承的規模化常態化效應。這要求遵循文化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市場為導向,促進文化與科技、旅游、教育、體育、時尚等產業的深度耦合。李寧與敦煌博物館聯名的“飛天”運動鞋、喜茶推出的“東坡荔枝飲”、故宮與農夫山泉合作的“皇家礦泉”系列等等跨界融合,不僅拓展了中華文脈的傳播邊界和受眾覆蓋面,更激活了相關產業的文化附加值,形成了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循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相互促進的辯證思想。
最后,突破地域局限,以產品為載體推動文化價值的創造性轉化與國際傳播。一方面,必須以堅持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積極將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的當代中國文化成果推向世界舞臺。要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保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創新傳播話語、優化傳播媒介并用好傳播平臺,表明中國以一種更加開放、理性、自信的心態主動融入世界文化發展的大潮流中,更加主動向世界分享發展的經驗與智慧,不斷提升國家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深化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體系的互鑒與融合。這既需要在文化產品開發中實現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的辯證統一,更需要在青年主體性激發中構建文化傳承的內生動力,最終在“兩個結合”的實踐中書寫中華文明新篇章。
遵循“兩個結合”,推動中華文脈傳承載體的創新發展
在“兩個結合”指引下,以創生新興載體、轉化傳統載體并整合各類載體為著力點,創新探索文化傳承載體的發展路徑,不僅是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時代要求的積極回應,更為傳承中華文脈提供了青年實踐方案。
科學轉化,把握文化生態創新趨勢,促進傳統載體的現代化轉型。第一,促進形式創新,即結合當下數字媒介轉型潮流,對傳統載體的外在呈現形式進行創新性調整。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播已不再局限于書本、雕刻和實物等傳統載體。必須把握數字化、多媒體化傳播趨勢,創新傳統載體的外在呈現形式,融入交互體驗,使中華文脈以更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在青年面前。
第二,進行內容重構,即立足時代需求,對原有載體承載的內容進行篩選、整合與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固有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但因代際差異和社會需求變化,部分內容對當代青年的吸引力可能減弱。因此,對其解讀不能只停留在歷史資料或者是口口相傳的抽象概念中,更不能生搬硬套。要以現代理念重新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賦予其時代化內涵,使其傳播更具現代感。
第三,推動功能拓展,即突破傳統載體單一的傳播或展示功能,賦予其更貼近當代青年生活的實用價值與社交屬性。傳統載體不應僅僅是被觀賞的文物或靜態的知識庫,而是要深度融入青年日常,成為其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以功能拓展推動傳統載體有效嵌入當代青年的生活軌跡,使青年在日常使用與互動分享中完成文化的自然浸潤,實現從認知到認同再到踐行的轉化。
堅持創生,順應載體數字化時代趨勢,推動新興載體的創新性發展。第一,融合“互聯網+”技術,構建數字化文化傳播生態。“互聯網+”技術不僅作為工具性存在,更以其跨界融合能力重構著文化傳承的整體生態。數字技術可以打破青年文化傳承的時空壁壘,依托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平臺矩陣,推動實現中華文化的跨地域、跨圈層傳播,使青年對中華文脈的傳承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也可通過在線教育平臺整合博物館、檔案館數字化資源,應用3D建模、全景影像等技術,使文物突破實體限制,實現數字孿生式的傳承創新。
第二,融合實時交互技術,打造沉浸式線上文化體驗場域。以直播、云服務和即時通訊等為代表的線上實時交互技術,將文化傳承從靜態展示推向動態參與的新階段,構建了具有高度臨場感和社交性的虛擬文化空間。在傳播維度上,以實時交互技術實現青年文化傳播的“零時差”與“強在場”;在資源維度上,以實時交互促進青年對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與共創共享;在參與維度上,以實時互動打破觀看者與表演者的界限。此類深度互動不僅強化了情感連接,更在實時交流中凝聚了基于共同文化體驗的群體認同,是傳統文化在數字媒介環境中的“活化”與“在場化”,體現了“兩個結合”視域下傳統文化內容與現代傳播形式的深度融合。
第三,融合虛擬仿真技術,拓展文化傳承的想象與實踐邊界。 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以及元宇宙等虛擬仿真技術,通過構建高度仿真的或超越現實的數字環境,為文化傳承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感知與體驗維度。
有效整合,順應載體融合發展趨勢,發揮多維載體的立體化組合效應。第一,聚焦基本“點”,夯實各類載體的整合根基。有效整合文化傳承載體的首要前提在于深刻理解并精準把握各類載體本身。所謂基本“點”,即載體承載的文化信息、實現文化功能的各類具體形態本身及其內在特質。必須系統梳理并明確界定參與文化傳承的各種載體形態,并充分認識并尊重每一類載體固有的獨特價值與核心功能,從而基于對各類載體本質特征的深刻理解,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
第二,構建連接“線”,實現不同載體間的有機聯動與系統協同。首先,基于各類載體的功能差異進行科學配置,應依據各類載體的功能特性建立差異化應用框架,實現文化信息、資源要素與傳播影響力的有序流動。其次,基于不同載體的資源優勢差異構建系統化的資源共享協同機制,應通過制度化平臺建設,整合學校、社區及文化機構等多元主體的文化素材與技術手段,實現傳統文物資源的現代活化與技術載體的文化賦能,從而形成“兩個結合”視域下的資源優化配置體系。最后,形成優勢互補的融合體系。在載體整合中既要保持文化特質,又要創新傳播方式,推動線上線下的空間融合、校社協同的主體融合以及國內國際的內容融合。
第三,拓展聯動“面”,強化載體協同效應。載體的多元性要求其不僅具備傳遞信息功能,更要增強不同載體之間的互動性與互補性,提升在社會各層面的影響力。首先,堅持整體性原則,促進載體集群的深度耦合。要將整合后的載體群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系統考量各類載體的地位、優勢與不足,進行宏觀戰略布局。載體選擇與應用應有的放矢,避免片面化或過度依賴單一類型,通過精心設計載體組合的層次、時序與互動方式,最大化發揮協同優勢,實現文化傳承的廣度覆蓋與深度滲透。其次,貫徹適用性原則,精準匹配載體特性與目標群體。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不同,要根據目標受眾的多元需求和場景變化,動態調整載體組合策略與內容呈現方式,實現從“物理組合”到“化學融合”的躍升。例如,面向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可側重數字游戲、互動APP、沉浸式體驗、社交媒體挑戰賽等,增強參與感與趣味性;面向社會大眾可結合電視紀錄片、網絡直播、社區文化活動等形式,提升普及性與包容性;面向國際受眾則需注重文化轉譯,運用國際化敘事、視覺化呈現、跨文化合作項目等,不斷拓展文化傳承的廣度。最后,要推動與社會環境的開放互動,構建協同共生的文化生態圈。具體而言,應積極對接更廣闊的社會場域,搭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多方參與的聯動平臺,促進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在協同效應中實現中華文脈傳承與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構建起兼具強大生命力與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傳承生態系統。(注釋略)(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田雨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網絡極端民族主義的影響及風險防范機制研究”(編號21BZZJ01)階段性成果]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