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敏(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長聘副教授)
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156美元的相對封閉的經濟體。2024年,中國已成為人均GDP1.34萬美元的開放經濟體。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以及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中國制造業GDP全球占比的變化趨勢令人矚目。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等收入經濟體的制造業GDP全球占比在1997年至2002年較為平穩,但自2002年起經歷了快速上升。這一現象主要由于中國效應。中國的制造業GDP全球占比在2004年約為8%,而到2021年已達到30%左右。中國經濟在全球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這可從多個視角進行分析。
視角一: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轉變
1978年,中國的出口和進口總額均為100億美元左右,占全球貿易的比重約為1%。至2023年,中國的出口額已達到3.56萬億美元,進口額為2.7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的15%和11%。2024年,中國實現了8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在經濟學研究中,貿易產品分類方法眾多,其中一種常用的分類方式將貨物貿易產品劃分為四大類別:原材料、中間品、消費品以及資本品。在這些商品類別中,原材料的生產高度依賴于國家的資源稟賦;消費品通常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中間品和資本品則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其中資本品的資本密集程度高于中間品。
觀察中國進出口模式的演變,1992年,中國進口比例最高的是中間品和資本品,而出口占比最高的是消費品。1992年中國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角色是大量從高收入經濟體進口資本品和中間品,并向高收入經濟體出口消費品,屬于“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貿易模式,且進出口高度依賴高收入經濟體。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資本品在進口商品中的比重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增長后,于2004年開始顯著下降,峰值曾達到40%,目前降至30%。與此同時,中間品的進口占比也呈下降趨勢,而消費品進口占比在緩慢上升。原材料進口占比則快速上升,且已成為進口占比最高的產品類別,這包括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類商品。近年來,由于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對金屬鋰、鎳等原材料的進口需求也隨之增加。
在出口方面,我國早期主要以勞動密集型消費品為主導,曾有“四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的說法。在過去30年,消費品的出口占比迅速下降,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比則顯著上升。
總結而言,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較低,因此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兩頭在外”模式。在隨后的30年間,隨著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的上升,我國經歷了經濟結構轉型,資本品出口占比持續上升,至2004年就已占出口總額的41%,自此一直成為我國第一大產品出口類別,涵蓋機器、設備等多種產品。與此同時,原材料、中間品和消費品的出口占比則持續下降。在進口方面,主要變化表現為原材料進口占比的持續大幅度上升,資本品進口先上升后下降,中間品進口占比持續下降,消費品進口總體呈現小幅上升態勢。進口和出口數據的變化反映了中國的比較優勢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變化。
過去20年間,中國與全球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系不斷深化。2000-2023年間,中低收入經濟體在中國資本品出口總額中的占比從16.5%激增至41.5%,并仍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這一變化表明,全球發展中國家已開始逐步進入工業化進程,而中國為他們提供了大量中間品和資本品。與此同時,全球南方國家逐步取代高收入經濟體,成為中國原材料的最主要供應國。中國與全球發展中國家在貿易上已形成互補關系。
視角二:中國對外投資的轉變
自2000年起,中國的直接對外投資經歷了顯著的增長。21世紀初期,中國直接對外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僅為數十億美元,2024年達到1700億美元,這一數額已高于外國對中國的投資總額。截至2023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投資2.96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和荷蘭。
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分為兩大類:對外投資并購和綠地投資(指跨國公司等投資主體依照東道國法律在當地新建資產所有權歸外國投資者所有的企業,是國際直接投資的傳統方式)。
在早期階段,對外投資并購占據了較大比重。從2004年至2011年,對外投資并購占對外投資總額的42%。2004年起,中國在資本密集型產品生產上開始展現出比較優勢,其全球市場份額逐漸增加。由于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復雜度高、知識和技能要求強、市場準入壁壘高,通過并購海外企業,中國企業能夠快速獲取相對先進的制造技術、品牌影響力和成熟的國際市場渠道,實現轉型升級和國際化擴張。這是中國企業實現技術突破和市場擴展的最優策略之一。隨后,并購投資的比重持續下降,而綠地投資的比重則逐漸上升。
自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的占比顯著增加。基于投資至第一目的地國的數據統計,制造業投資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從2014年的7.8%躍升至2015年的13.7%,并在2015-2023年間保持在平均15.5%的水平,長期位居中國對外投資行業排名前三。這一變化主要受到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國際貿易沖突和地緣政治沖突的影響。
視角三:全球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
全球產業轉移遵循一定的普遍規律。由于制造業生產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企業傾向于將生產活動集中于中心地區或中心城市,以降低聚集成本。這種現象在中國尤為明顯,許多人才選擇前往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正是由于這些大城市所具備的規模經濟效應。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產業的進一步集中,勞動力、土地、交通等成本逐漸上升,導致產業開始向周邊地區外溢。例如,深圳的發展最早受益于香港的外溢效應。歷史上,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首先向歐洲大陸外溢,隨后擴散到美國,再到日本、東亞“四小龍”和中國。
當前,中國正處于產業轉移的外溢階段。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的產業轉移呈現出多方向發展的態勢,在東南亞、中南美洲、北美洲地區都可以看到中資企業的投資活動。
展望:中國與全球南方經濟合作的意義與挑戰
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格局的影響,涵蓋了國際貿易與對外投資領域。這一影響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緊密相關,該倡議對全球中低收入經濟體,特別是非洲與東南亞地區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些地區,不少經濟體人均GDP僅為1千美元左右,但勞動力成本低廉未能有效轉化為工業生產能力。關鍵因素在于基礎設施的極度落后以及工業生產能力的嚴重不足。
全球發展中國家在追求工業化的過程中,與中國一樣,基礎設施建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從這一視角出發,中國政府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基礎設施合作的倡導,對于全球發展中國家及南方國家的經濟增長與工業化進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世界銀行在2019年發布的報告中對“一帶一路”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表明,僅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就縮短了8.5%的運輸時間,增加了相關經濟體7.6%的外商直接投資,并幫助全球760萬人口擺脫了極端貧困,幫助3200萬人口擺脫了中度貧困。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一帶一路”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與影響力。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