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郝立新(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高級講席教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守正創新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立場觀點方法。守正創新蘊含了深厚的哲學基礎,既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守正創新堅持和發展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新時代黨的思想路線的創新體現,是“兩個結合”重大命題和中國式現代化所遵循的重要方法論。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結晶。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首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集中表現在明確把守正創新作為基本的思想方法提出來,并深刻闡述了守正創新的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從而在新的歷史階段拓展和深化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深入研究守正創新這一思想方法的哲學基礎,探究其對豐富和發展新時代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理化研究。
一、守正創新是中國哲學智慧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路線的深刻體現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在思想和理論上加強黨的建設,提高全黨的理論水平和思想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并多次強調守正創新,并將其視為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核心方法論之一。“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我提出守正創新,就是強調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兩條路都是死路。”把守正創新作為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具體表現。
守正創新蘊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智慧。“中華民族是守正創新的民族。”《史記·禮書》有“循法守正”之說,《漢書》也有“獨處守正”的提法。其原意是指為官者遵紀守法、嚴于律己的修為。在傳統文化中,“守”既有堅持、秉承、捍衛之意,也有堅韌不拔、持之以恒之意涵。“正”有多義,既指正道、不偏、正義、正直,也引申出真理、科學以及正確的經驗或做法之意。“創”有創立、創制、開創、創造、開拓、發掘之意,通常指發明制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有原創、不俗、新穎、新意之義。中國近代思想家譚嗣同以“天以新為運,人以新為生”的觀點,表達了他的宇宙觀。的確如此,新陳代謝是自然界和社會普遍存在的規律,創新是人類社會生生不竭的動力。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于世。“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守正創新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路線的體現。如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一樣,守正創新的思想方法有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它體現了認識過程的唯物論和辯證法。
首先,守正創新體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它把唯物主義反映論與認識的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要求堅持認識的客觀性和辯證性的有機統一。守正創新追求的是堅持真理的客觀性、發展性,主張在尊重客觀事實和堅持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的同時,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推動認識和實踐的不斷發展。
其次,守正創新體現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認識和實踐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守正創新,既是一個認識的過程,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既體現在理論、思想的探索中,也存在于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在認識上要把堅持和捍衛真理同發展真理和創新理論結合起來,在實踐中要把堅持正確方向和道路同創新發展結合起來;要在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良性互動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再次,守正創新體現了主體性與規律性的辯證統一。正確的認識和實踐都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相統一的結果。無論是守正還是創新,都是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發揮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過程。守正,絕不是保守無為、因循守舊,而是要勇于堅持和捍衛真理,敢于同錯誤言行、歪風邪氣、邪門歪道作斗爭。創新,絕不是簡單地標新立異、故弄玄虛,而是要以問題為導向,把握規律、審時度勢、勇于探索、勇闖新路。
最后,守正創新體現了科學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一。認識和實踐既要遵循客觀規律,又要體現主體的價值取向或價值選擇。守正創新不僅強調認識的科學性、規律的客觀性,同時強調認識和實踐要體現人民性,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二、守正創新是對我們黨思想路線的豐富與發展
黨的思想路線是我們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導原則和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具體體現。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形成并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這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00年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創新相統一,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產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黨的思想路線是隨著黨的創新理論和創新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新時代守正創新思想方法的形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
守正創新包含豐富的內容。守正,就是要堅守人民性,堅持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道路。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這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就是要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敢為天下先,這樣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就是以實踐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理論創新,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是守正創新的生動體現和光輝典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都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二十大報告確立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這段關于主題的表述中,守正創新占有突出位置。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釋了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守正創新,它是堅守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光輝文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守正創新。“我們通過守正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守正就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但不是刻舟求劍,還要往前發展、與時俱進,否則就是僵化的、陳舊的、過時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的嶄新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一個重大創新,就是提出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做到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胸懷天下。同時,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提出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
其二,堅持偉大建黨精神的守正創新。中國共產黨已走過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上光榮;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黨的二十大報告既包含了我們黨一貫主張的基本精神,而且增加了“堅定歷史自信”和“增強歷史主動”等表述,結合時代發展和國情世情黨情的發展,指出了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黨的精神譜系的要求。
其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守正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繼續堅定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作了全方位部署,特別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特征、戰略步驟等作了新的概括。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些表述,既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有的認識成果,又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一系列新觀點。
守正創新與歷史上形成和發展的黨的思想路線既一脈相承,又富有新意。一方面,守正創新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具有一致性、連續性;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守正創新的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
首先,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看,守正創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自覺和全面地反映了新時代的要求,蘊含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進一步提升了黨的思想路線的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對黨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我們黨提出了許多新課題,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完善發展要求我們具備大歷史觀和大時代觀,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創新黨的思想路線。守正創新作為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立場觀點方法,并同人民立場、自信自立、問題意識、系統觀念、胸懷天下相聯系,正是黨的思想路線在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守正創新反映了新時代認識發展和實踐推進的規律,是新時代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其次,守正創新進一步突出了黨的思想路線蘊含的精神境界,體現了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積極進取的實踐精神、尊重傳統的歷史精神和勇于變革的革命精神的高度統一。堅持守正創新,要求把堅持真理和發展真理統一起來,把堅持科學的理性思維與正確的價值追求結合起來,把堅持正確信仰信念的正氣和開拓創新的銳氣聯系起來。守正創新作為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不是抽象的公式或空洞的口號,而是有著具體實際內容和實踐要求的指導原則。
三、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守正創新的實踐要求
守正創新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其實踐要求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守正創新的重要論述,強調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實踐要求。
首先,堅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守正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持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
守正和創新是相統一的。守正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守正和創新相輔相成。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關鍵,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占據突出位置。要做到創新,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著眼于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積極營造崇尚創新、鼓勵創新、勇于創新的濃厚氛圍,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其次,堅持“兩個結合”的守正創新。“兩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們黨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理論創新也是為了更好堅守這個“魂”和“根”。堅持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發展也是為了更好地堅持。理論創新必須講新話,但不能丟了“老祖宗”,數典忘祖就等于割斷了魂脈和根脈,最終會犯顛覆性錯誤。
我們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成功經驗,又要探索新時代“兩個結合”的新路徑,取得創新成果。在文化建設上堅持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在文化建設上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在文化建設中堅持守正創新,還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最后,在改革上堅持守正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的有機統一,是偉大的社會變革。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這一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明確改革的正確方向,處理好守正和創新的關系。改革無論怎么改,都離不開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這些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同時,要堅定不移地抓創新,敢于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堅持守正創新,必須明確總目標,抓住主攻方向。要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和制度保障。“要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該改的堅定不移改,不該改的不改。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六個堅持”的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其中,每一個“堅持”都體現了既要守正又要創新的基本精神。關于“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堅持守正創新,既要有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四個自信’不動搖,又要有敢創新、勇攻堅的銳氣膽魄,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綜上所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始終貫穿了守正創新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創新是對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堅持與發展,是新時代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是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遵循。(參考文獻從略)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